所以,楚國想要出兵也並不是一件很輕鬆的事。
楚國的軍隊有很多,國家能夠控制的八階巔峰的精銳,起碼有四十餘萬人;甚至如果真的到了滅國的時候,激發一下潛力,起碼還能夠從貴族封君那裡挖掘出十萬精銳門客與私卒。
但問題是,潛力想要轉化成戰力,可不是那麼容易的;封君們也不是那麼好說話的,需要不斷地利益交換與施壓磨合才行。
現在,楚國紙面上的精銳,就只有四十萬了,當然了縣師級別的兵馬二三百萬是有的,綜合起來,總兵力應該能夠抽調更多。但問題是,這些軍隊卻不可能全部抽調過來打虞國啊。
楚國真正的死仇和心腹大患還是秦國。
秦國的白起可是攻佔了楚國的郢都,這可比大虞的仇恨要高多了,而且秦國虎狼之心,不能不防,在與秦國的邊境放上十萬精銳、五十萬主力,不過分吧?
北邊的魏國緊鄰陳都,且幾年前為了救燕國,楚國剛剛擺了魏國、韓國、齊國一道,致使三國伐燕的圖謀落空,三國可是恨死了楚國,所以這裡放上十五萬精銳,七十萬主力,不過分吧?
跟齊國的邊境不穩,齊國也記恨之前楚國破壞他們伐燕的仇恨,時不時的搗亂;且有魯國餘孽作祟,放上七萬精銳、四十萬主力,不過分吧?
剩下八萬大部分是各個封君的私卒,少部分是楚國鎮守內陸地區和防範百越的精銳,不過如今防範百越的精銳基本無了。
地盤兒太大,樹敵太多,楚國也很無奈。
這裡,就不得不提一下戰國群雄的騷操作了,戰國七雄中的每一個的終極目標似乎都是跟其他六國為敵。
像是楚國,國都都被人家秦國佔領了,結果呢?
不想著怎麼收復舊都,卻為了救跟秦國交好的燕國,出兵跟齊國、魏國、韓國為敵,這就直接導致了楚國的各個邊境都是敵人!
西北有秦國,北邊有齊、韓、魏,東南還有一個百越,當然,百越基本上沒有什麼威脅就是了。
正是因為敵人太多,兵力多少有些吃緊,之前想要平定江東戰爭代行者的叛亂的時候,楚王和春申君才最終決定以景行為主。
大批調動王卒和正軍,很容易就被各國探子察覺,引起鄰國緊張,也有可能對叛亂的戰爭代行者打草驚蛇,但如果只是調動一方的私卒和少量正軍,卻不會吸引那麼多的目光。
在楚王和春申君看來,景氏一族私卒多而精銳,配合江東正軍,和周邊的縣卒,在敵人內部有內奸的情況下,應該很輕易就能取勝。
然而,不出意外的話就出了意外。
景行寄了,江東糜爛,楚王和春申君現在甚至不知道江東究竟是個什麼情況,大虞究竟是何方神聖,因而哪怕根據料敵從寬原則,他們也不能派太少的人。
現在的情況是,之前景行的秘密行動,已經把楚王可以悄咪咪調遣的軍隊抽空了,剩下的軍隊除了正軍和王卒外的貴族精銳私軍,想要調動可就得跟貴族們談判了,普通縣師的集結也需要時間。
綜合算下來,楚國至少需要三個月的時間抽掉軍隊、集結兵力,才能在不太影響邊境和首都防禦的情況下,集結出十萬精銳、十萬次等精銳,和三十萬普通縣卒的大軍,對大虞軍發動雷霆一擊。
且,這支軍隊必須得水陸並進。
否則一旦被對方水軍斷了歸路,那可就……
要知道就在二十年前,楚國大將、楚莊王後裔莊蹻率領大軍入蜀,佔據巴郡、打到滇池之後,就因為被秦國斷了後路,所以……他沒有跟秦國打,而是自己稱王了!
當然了,楚國離江東太近,不大可能出現大軍到了那裡就因為被斷了後路就自立為王的情況,且這個時代也沒有黃袍加身的故事,但董璜軍都這麼瘋狂的襲擊楚國的水軍基地了,楚國多準備水軍總沒有問題吧?
退一萬步講,沒有水軍,怎麼過大江啊!
難不成真要在江都跟大虞軍死磕?
問題是,就算是死磕贏了,過不去江也是白搭啊!
“我要大軍兩個月內必須集結完畢!”
思忖一陣,楚考烈王獨斷專行的下達了死命令。
同樣覺得兵貴神速遲則生變的春申君也認可了這個意見,早點去,說不定還能夠救下姑蘇;去晚了,說不定虞軍都修整完,整合了江東離心勢力了。
“誰人可為將?”
楚考烈王問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
楚國名將凋零,景陽死後,春申君已經算是楚國的第一名將,除此之外,楚國還真沒有什麼有名的將領,就算是項燕,在這個時代也只是一個出彩壯年將領罷了。
“臣願領兵。”
春申君硬著頭皮說道。
其實春申君真的有心推薦項燕,但他之前舉薦的景行已經喪師身死,已經不好再舉薦,且項燕的年齡問題也是一個坎兒,又不是王族出身,統帥幾十萬大軍,他還沒有這個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