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賽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比較殘酷的逐鹿。
這只是一種交流性質的比賽,重在的是交流和學習,並非完全的比賽,總體時間也就三天左右,因此也不會像遊戲比賽那樣,存在著什麼小組賽之類的。
反而是相當暴力地直接擷取前幾輪的成績,然後選擇前面排名第幾,就參加後面的比賽。
這樣或許會漏選一些真正有實力的選手,但其實也無傷大雅,比賽本就是一種娛樂,不會影響到你當醫生。
第二日的上午場次,真正會參加比賽的人,其實只會有十六個人。
每一次比賽只會有四個人,分成了四小輪。
方子業的抽籤排名比較靠前,是在第一小輪,就會直接參賽。
當然,比賽進行到這裡,其實就已經將近白熱化,畢竟今天早上的第三輪成績最終結果出來後,一等獎的名次,也就會產生。
因為第三場次的比賽結束後,就會角逐出來前八。一等獎加特等獎,共計的名額是九個。
彭隆副教授並沒有來得及,與方子業說更多的技巧,抽籤後的方子業,就站在了候賽區。
或許是為了避免縫合術比賽場次時,做領頭操作的術者與賽者之間的實力差距太小,最後導致某個參賽者的成績突然飆高到難以置信的程度。
因此,這一場次,前來做開場清創術表演的人,是一個正高。準確來說,他曾經是方子業碩士答辯委員會的委員之一,曾經為難過方子業的鄭同輝教授。
當然,那一次答辯的時候,鄭同輝之所以問出來一些超綱的問題,是他自己搞得嗨了,而並非是針對,後來答辯結束後,他還是大氣地簽上了自己的名字,同意方子業碩士研究生畢業並授予碩士學位。
方子業的清創熟練度,並不算特別高,也就是勉強到4級的程度。屬於是勉強可看的。
而清創術作為創傷外科的核心技能,與方子業一批進行比賽的另外幾位,也都是到了4級以上,熟練度都比方子業更高。
所以,方子業也就是算是牛逼進了小母牛群,只是個牛逼。
並未引得特別多人的專注關注,因為要論起觀賞性,與方子業一併比賽的吳軒奇,在清創術上的操作秀的程度,要比方子業強上一些。
方子業甚至自己都沒由得往吳軒奇那裡看了一眼,認定了吳軒奇的水平,少說也有4級的1000多熟練度以上。
畢竟是核心技能,大家都還是非常重視!
自然,他們好,並不代表方子業就一定差,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到4級的。
比如說同濟醫院的博士郭海超,清創術的熟練度就是還沒有到4級的。
所以成績排名就比較靠後。
其實啊,如果是單純把方子業和郭海超擰出來,那方子業的優秀程度,就有點不一般了。
畢竟,方子業還是郭海超的師弟,年紀也比郭海超更小一些。
但方子業目前的優秀程度,卻是比郭海超還要更甚的。
其實在博士生裡面,郭海超就已經算是頗為不錯的了。
畢竟,吳軒奇其實算起來,不算是正經的博士,他是拖延了幾年。
雖然說,吳軒奇是後來居上,重頭開始,但是在外人看來,沒有人會看他經歷過什麼,而只會看他的年齡與目前所對應的能力之間的匹配位。
並不會在乎你學了幾年,中間幾年又怎麼樣了。
這些關於資質類的東西,只有你十分親近的人,才會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