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鋮看了看這倉庫中都是盔甲,並沒有火槍:“張大人,末將的一百人都要裝備火銃,能不能讓末將看看張大人手中都有什麼火器?”
張國柱沒想到馬鋮竟然要將那一百個士兵都裝備火銃,就是軍中精銳也達不到百分百裝備火器。但是張國柱也沒辦法,他現在只希望馬鋮這個吸血鬼趕緊滾。
張國柱領著馬鋮來到另一間倉庫,這裡擺放的都是火器。張國柱這裡雖然盔甲不多,但是火器弄了不少,滿滿當當放了一大倉庫。
馬鋮以為明軍裝備的火器只有火槍火炮兩種,但是進入倉庫才發現自己想錯了,明軍火器種類繁多,馬鋮一眼看去就發現了十幾種。
後世魯迅先生說過一句名言:“外國用火藥製造子彈禦敵,中國卻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國用羅盤針航海,中國卻用它看風水。”因為後世魯迅先生在文學界崇高的地位,所以很多人認為中國在火器使用上遠遠落後於西方。
作者本人一直很尊敬魯迅先生,但是對這句話卻實在不能苟同。中國將火藥用作軍事用途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開始了,在宋代火器的使用更是達到了一個高峰。不過當時火藥配比不科學,火器種類繁多,所以火器只是戰鬥中的輔助手段。
在元代經過吸收西方火器使用技術,再加上中國工匠的聰明才智,將宋代繁多的火器簡化,開始在軍中逐步裝備金屬製身管武器。
到了明代朱元璋北伐,軍中火器裝備數量更是達到了半數,朱棣時期在御林軍中還組建了全火器的神機營。根據記載明軍神機營有士兵五千人,裝備火銃三千六百杆,基本達到了人手一杆。同時神機營還裝備了野戰炮兵,裝備盞口將軍火炮一百六十位,同時還為炮兵裝備了四百杆手把銃,也就是防身短火銃。這種火力密度不要說當時的歐洲,就是後世鴉*片戰爭時期的英軍也達不到。當然這只是單指火器裝備比例,如果對比火器威力明軍是絕對不如英軍的。
明朝的火器在前期一直領先歐洲,在中後期被歐洲逐漸超過,不過在火器裝備數量上還是歐洲的數倍。
在明朝後期在知識分子中已經有人意識到火器落後於歐洲,所以有一些人已經開始學習西方火器逐步改良明軍火器。這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趙士禎。
趙士禎一生改進和發明了十幾種火器,其中迅雷銃、擎電銃、魯密銃都已經超過歐洲同類武器,成為明軍的制式裝備。
現在馬鋮手中拿的就是一杆迅雷銃,這種火槍由五個槍管組成,後面有握把,作戰時可以連續擊發火槍。馬鋮看到手中這種奇怪的火銃十分好奇,這不就是電影中那種手搖加特林嗎?
馬鋮上下左右翻看一邊這種武器,雖然能達到一比五的火力密度,但是這種多槍管火槍在裝藥十分繁瑣,怪不得後世這種多管武器並沒有普及。只有等到金屬定裝彈藥出現,多管武器的春天才能到來。
放下迅雷銃馬鋮又拿起擎電銃,這種火槍就是小口徑的佛郎機,其實當年趙士禎也是參考佛郎機發明的擎電銃。這種火槍在槍管後部有一個彈倉,用來放入子銃,然後用火繩擊發,每杆擎電銃配備六個子銃,可以形成連續不斷的火力。
不過這種火槍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氣密性不夠導致射程很近,再加上明代火藥威力不足,所以擎電銃的有效射程只有三十步,也就是四十多米。
馬鋮看了看這個擎電銃也感覺華而不實,這種火銃還不如大號佛郎機來的爽快。
下一杆火槍就是大名鼎鼎的魯密銃,魯密在明代代指土耳其,這種火槍也是當年趙士禎根據土耳其火槍改進而來。這種火槍已經基本具備了後世燧發槍的特點,有瞄準機構,有點火裝置,除了擊發還需要火繩外完全就是一杆燧發槍。
馬鋮用手掂了掂這杆魯密銃,重量大概在七八斤,長度在七尺左右,馬鋮問道:“張大人,這杆火銃射程多遠?”
邊上管倉庫的大使趕緊上前解釋道:“大人,這種魯密銃每次裝藥四錢,鉛彈三錢,射程在三百步!”
馬鋮聽那個大使這麼說大吃一驚,明代一步要邁兩次腿才算一步,所以一步的距離大概在一米二,那三百步不就是將近四百米?後世帶膛線的步槍也就這個射程,明代的滑膛火繩槍能達到這種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