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精準度可達分米級。
能夠在耕作過程中完成土壤、作物、農藝的資料採集。
可以實現全程無人化“耕種管收”作業。
搞來這個東西,是因為無人機只能做些輔助工作,自己幹大活幹不來的。
駱一航這邊人少地多,一千多畝,幾十個人。
累死也幹不完啊。
所以,得弄個能幹活的大傢伙。
但是呢,無人機只能做小東西,大活幹不來。
還得弄個能幹活的大傢伙。
搞來的時候可是費了好大的力氣。
杜教授不單單用上了面子果實,還用了大忽悠術。
跟智慧農業機械裝備工程實驗室說,“你們的業務重點一直在北方,南方廣闊的市場就不考慮麼?我們這裡有測繪無人機繪製區域規劃路線,有資料平臺分析資料,還有有源相控陣雷達做定位和指引,再把你們的農機接進來,多好的試驗場啊。”
實際上那時候資料平臺還沒升級、無人機剛忽悠來,雷達更是才透過稽核。
除了一片待開荒的田,啥都沒有啊。
不管怎麼說吧,反正是忽悠來了。
據杜教授後來講,機器到的當頭,智慧農機的負責人就給他打電話了,足足抱怨了一個多小時,跟個碎嘴婆娘似的。
但還是那句話,來都來了,總不能再運回去吧。
湊合幹吧。
還是之前的流程。
兩邊系統對接,資料共享。
測繪無人機先飛進田裡採集資料。
然後資料中心處理,規劃好路線送到“鴻鵠”T300.
這回拖拉機自己就知道哪裡不能去,植保無人機畫線的活都省了。
只不過這機器是電的,進到田裡一點動靜都沒有,也不冒煙,沒有駕駛艙個頭也矮。
以至於遠遠的就看見田裡的草啊、樹啊,嘩嘩的倒下,怪滲人的。
T300下田跑了一圈之後。
自己回來換電池,同時採集到的資料已經發回去資料中心了。
這機器在田裡走了一圈,所過之處的土壤溼度、溫度、pH值、營養成分(如氮、磷、鉀等)、土壤結構和密度等資訊全都收集回來了。
甚至以平方米為單位,一塊一塊標註的明明白白。
而且它處理過的地方,一道一道筆直筆直,邊邊角角溜平溜平。
就連挨著田埂就一點點窄的地方都能收拾到。
妥妥的黑科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