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雖然對歐羅巴洲的戰事也會關注,但遠沒有沈浪那麼熱衷。
畢竟,對於一個連北直隸都沒有出過的皇帝來說,大明對他來說已經夠大了。
驅逐韃虜、收復南洋、倭國割地賠款求和,讓他做到了古代帝王沒有做到的事情,已經讓他很滿足了。
所以,對於幾萬裡之外的歐羅巴洲,崇禎真的沒有太大的概念。
哪怕是沈浪給他提供了很多資料、情報,他也沒有沈浪這個現代人那種共情的心理。
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也很難去改變。
不過他對沈浪很信任,也願意動用大明的力量為沈浪實現一些心中的抱負,這也是當初他向沈浪承諾過的。
正因如此,崇禎幾乎將歐羅巴洲的事務全權交給了沈浪去處理,很少去插手。
這次也是一樣,他在知道沈浪有了歐羅巴洲會成立反明同盟的心裡準備之後,就放心了不少。
雖然這次取得了不錯的勝利,但是派出援軍的計劃不會有任何改變,依然在緊張的準備著。
大明在歐羅巴洲一定要保證足夠的兵力威懾,這樣才能更好的保證反明同盟無法結成。
從皇宮出來之後,沈浪第一時間去到了參謀部,他先將劉光遠發過來的戰報讓眾參謀仔細的看了一下。
然後說出自己的戰略目標,便讓眾參謀一起商討和完善接下來的策略。
經過半天左右時間的商討,沈浪便拿到了一份滿意的戰術指導規劃,然後派人用無線電通報給劉光遠,劉光遠自然知道接下來該怎麼做。
首先第一步,就是讓子彈飛一會兒,不要急著發動下一次進攻。
沈浪此舉的目的就是讓最近幾場勝利的訊息快速傳遍整個歐羅巴洲,看看各方的反應再做決定。
因為這不是直接為大明打仗,整個歐羅巴洲所有國家都有可能是大明的對手,所以不要想著趁勝追擊,直接把對手打死。
任何國家和勢力,包括剛被擊敗的法蘭西王國,都有可能成為大明支援的物件。
於是,劉光遠就直接下令在敦刻爾克休整。
不過,遠在倫敦的趙長生卻沒辦法閒下來,反而要加緊備戰,因為克倫威爾率領的新模範軍主力已經在迅速逼近倫敦。
原本取得普雷斯頓戰役大勝的克倫威爾正是意氣風發之時,覺得英格蘭王國的內戰終於要結束了,國王再也沒有實力與自己對抗。
自己只要率領返回,派人到懷特島,就可以輕鬆的將國王俘虜。
他已經在計劃著怎麼處死國王,然後控制國會,直到將整個英格蘭王國掌握在自己手中。
可是沒想到,突然傳來緊急訊息,自己的後方竟然起火了,而且是大火。
國王查理一世不但從懷特島出來了,而且還發起了反攻,直接進攻倫敦,企圖重新登上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