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那李定國,沒有上當。”崇禎笑著道。
答案很明顯,如果李定國答應了孫可望的攛掇,那今天沈浪就不可能推舉李定國擔任遠征軍的主將。
沈浪點點頭道:“那李定國雖然為人忠厚,但並不愚笨,他沒想過劫人,反而是想盡可能的聯絡一些人上書為張獻忠求情。”
“而且,李定國此人有儒將之風,他眼見這些年大明越來越好,百姓安居樂業,不忍再動刀兵。”
“所以,不到萬不得已,他不會同室操戈。”
崇禎點了點頭,也認可李定國的人品,但隨即道:“可這李定國,並未將此事上報朝廷。”
沈浪輕嘆一聲道:“畢竟人無完人,設身處地的想一想,那李定國也的確難辦。”
“如果他上報了朝廷,豈不是有出賣父兄之嫌?”
崇禎想想也是,也就沒準備以此事怪罪李定國。
沈浪繼續道:“這樣一位將才,如果被孫可望那種小人陷害,那就太可惜了。”
“所以,我才想著派他遠征,這樣孫可望就沒什麼念想了。”
崇禎聽了點點頭,他這些年電視劇和電影看得多了,也對反派很是厭惡,每每看到劇中的反派,恨不得他們早點死,死得越慘越好。
而孫可望這種歹毒之人,無情無義,無所不用其極,很符合那種反派氣質,簡直是壞得流膿的那種。
所以在沈浪又講述了正史中孫可望所幹的那些事情之後,崇禎更是恨得牙癢癢,就如同沈浪所說的那樣,有些人就是狗改不了吃屎,只要一有機會,就原形畢露,這孫可望就是如此。
因為正史中,在張獻忠和艾能奇先後戰死時,孫可望為了奪權,先吞併了艾能奇的部眾,又經常故意製造矛盾,打壓李定國和劉文秀。
劉文秀由於一次輕敵冒進而戰敗,被他抓住機會削了爵號,還直接拆散了劉文秀的部眾,然後對手就只剩下李定國一人。
李定國多次受他羞辱,甚至當眾被打了軍棍,為了努力的維持抗清戰線,一直忍辱負重的承受了下來。
可這並沒有感動孫可望,反而讓他變本加厲,在李定國率軍進攻湖廣時,他為了阻止李定國立功,從而強大聲望,竟然直接下令撤走李定國原本已經設定好的兩路伏兵。
如果不是李定國悍勇,後果不堪設想。
可即便如此,他依然不知收斂,反而越發嫉妒,處處與李定國作對。
在李定國與清軍交戰時,不但不給予支援,反而落井下石,斷其後路。
在屢試不成時,最終惱羞成怒,甚至不惜直接出兵攻打。
這種倒行逆施之舉,連他的部下都看不下去,在戰場上紛紛倒戈,從而讓他兵敗如山倒。
可是,他不甘心失敗,不但沒有藉機向李定國和劉文秀認錯,反而直接北上投清,想引清兵為自己報仇,並出賣大量情報給清廷,讓永曆朝原本大好的抗清形勢急轉直下。
可以說,南明永曆朝的失敗,與孫可望有著很大的關係,李定國等人就算不能將南明勢力進一步擴大,但也不至於讓永曆帝最終落得個被吳三桂勒死的下場。
所以,沈浪對這廝是非常厭惡的,簡直沒有任何底線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