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阿爾曼德率領十八艘戰艦組成的艦隊去支援福爾摩沙後,範·德里金就一直在期盼著好訊息儘快傳來。
因為這兩年任上,從福爾摩沙到日本一線發生的事情太多了,特別是上次海戰,一下損失十一艘戰艦,太悽慘了。
可以說,從荷蘭人的勢力延伸到亞細亞洲,從未在哪次戰鬥中付出如此大的代價。
身為巴達維亞總督,他需要為荷屬東印度公司負責,也需要為這樣的失敗承擔一定的責任,所以他的壓力很大的。
因此,他非常期盼一場勝利來改變這種不利的局面。
可是,福爾摩沙方向還沒有傳來任何訊息,滿剌加方向卻突然傳來了這樣一個令人極度震驚的訊息。
有十一艘戰艦正從北面向滿剌加海峽行去,其中幾艘是有明顯荷蘭風格的蓋倫船,但他們卻攻擊荷蘭船隻,說明這是一支敵方艦隊。
範·德里金幾乎瞬間就想到了明國人和葡萄牙人,因為只有他們才能組建一支這樣的艦隊。
可是,這太不可思議了,他們難道不知道阿爾曼德的艦隊去支援福爾摩沙了嗎?
冷靜下來稍一分析,不管是範·德里金,還是荷屬東印度公司的其他高層,都認為這個可能性真的很大。
很可能是阿爾曼德的艦隊還未抵達福爾摩沙時,這支艦隊就已經被明國人和葡萄牙人派了出來。
在茫茫大海上,這兩支艦隊又沒有碰面,所以各自帶著自己的任務,一個北上,一個南下。
這樣就有一個問題,明國人和葡萄牙人派出了這樣一支強大的艦隊,那明國東南海域的防禦必然空虛,這對阿爾曼德是好事。
可是,巴達維亞派出了阿爾曼德這樣一支強大的艦隊,巴達維亞及周圍據點的防禦同樣會空虛啊。
雙方都無意間鑽了對方的空子,也都造成了自己的空虛,這究竟對誰更有利?現在真的不好說。
不過這個時候糾結這個問題已經沒有太大的意義了,誰在這樣的突發事件中損失最小,誰就是最後的贏家。
所以,必須得保護好滿剌加,不能讓它被明國人和葡萄牙人給奪回去了。
當然,以上的一切都是荷蘭人自己分析和考慮的結果,他們認為事實也應該如此,不然光是在時間上,就對不上了。
所以,他們就按照這樣的分析去制定對策。
可是,對方有十一艘戰艦,而巴達維亞只剩下四艘戰艦了,附近其他據點也沒有戰艦可調了,只有南亞細亞洲和中亞細亞洲的據點還有戰艦可以派來支援。
但是明葡聯軍已經進入到了滿剌加海峽,甚至很可能已經對滿剌加城發起了進攻,想要穿過滿剌加海峽去求援,恐怕很難實現。
所以只能走其他航道了,範·德里金首先想到了巽他海峽,就在是巴達維亞西面,速木都剌島(蘇門答臘)與爪哇島之間的一條狹長海峽。
穿過巽他海峽,繞過速木都剌島去南亞細亞洲的據點。
雖然要繞過一段不短的距離,要用更多的時間,但這樣會安全得多。
經過一番商討,巴達維亞的高層做了兩手準備。
一是將四艘戰艦派往滿剌加海峽,不要和明葡聯軍決戰,只需要想辦法牽制住他們,讓他們沒有辦法全心去攻擊滿剌加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