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兩年時間,陳唯嘉從最初因為女子身而飽受諷刺排擠的境地,成功執掌了整個禁軍,將原先遼國皇室出身的禁軍統領架空。
不想在禁軍統領入宮舉報陳唯嘉意圖不軌時,女帝不但沒有大怒,反而當著群臣的面哈哈大笑,一劍斬了這個統領,將陳唯嘉升到了禁軍統領之位。
之後這八九年時間,陳唯嘉數度領軍抗敵,功勳卓越,在上一任兵馬大元帥陣亡後,她順理成章地接替了元帥之位,執掌西遼七十萬大軍。
她的這段經歷,絕對是天下女子的楷模,這一路走來,所遇風雨比姚若愚等人遭受的多了何止百倍,卻硬是挺了下來,還做到了許多人一輩子都難以希冀的位置。
回憶了一會兒,姚若愚總算是將思緒拉了回來,見鶴厲依然默默跪坐在堂下,不禁一笑,道:“想辦法查清楚他們到底在找什麼,然後把東西帶到我這兒。”
鶴厲聞言喏了一聲,然後迅速退下。
重新拿起書,姚若愚的思緒卻已經不在書上了。
耶律綵鳳等人到底在找什麼東西,姚若愚自然不知道,不過既然佈置了任務給鶴厲,相信他也能完成好,畢竟此處是川蜀,是他們大文的地盤,西遼使團勢單力孤,根本對抗不了。
而且此時他也已經想到了即將召開的百家講壇。
最初有這個念頭的時候,還是全靠李格非的建議,讓他靈機一動,想到了召開以“改革”為題目的百家講壇。
大宋六位尚書中,王安石向來都是以“變法”著稱於世的,只是迫於來自世家的壓力太大,讓他始終難以大展拳腳進行變法。
所以他的這個“百家講壇”,其實最初就是為王安石而設,為的就是讓對方看到百家講壇有可能會掀起“改革變法”的風潮,讓他站到支援自己的這一邊。
這個念頭通了,以姚若愚天馬行空的思維方式,自然也順勢推展出了更多的利弊。
蜀王串通眾人想要逼迫自己交出川蜀,其中除了蘇軾、趙挺之、福王等人支援,宋朝境內的儒家子弟們大多也都站在蜀王這邊。
所以作為報復,姚若愚要讓他們知道,儒家的地位並非堅不可摧,以百家講壇復興諸子百家時代的輝煌,使各大學派重現塵世,這樣才能狠狠打擊到儒家。
至於第三個好處,則是關係到大文自己了。
以往割據合州一地,文邦的文武群臣數量剛剛好,能力也恰好能夠匹配那點地盤內的事務。
可是現在,隨著大文雄踞川蜀,人力不足的問題就逐漸凸顯,武將方面還好,但是文官方面就真的開始出現了人手緊缺和能力不濟的問題。
所以這次舉辦百家講壇,姚若愚還有第三個目標,那就是要借這次各大學派的論辯,挖掘出許多來自寒門的優秀士子,將他們拉攏到大文來。
這些寒門士子因為家世關係,無論是宋、金、蒙、蠻,都很難有出人頭地的機會,縱然有滿腹經綸和治國之策,卻連展示的機會都沒有,只能夠泯然眾人矣。
但是大文卻不同,姚若愚素來不在意家世門第這種東西,以往大文蝸居一地,旁人也看不上他們,可是如今地盤大增後,姚若愚要趁機展示大文的政治體制,讓那些人能夠主動前來投靠。
而且,還有一點,自開始打算主動競逐於九龍爭仙之局後,姚若愚也開始打算主動探尋那些隱藏在暗部的各學派傳人。
像鄒布衣所說,這些人秉承先輩遺願,蟄伏於塵世無數年,都是想要涉足九龍爭仙之局。
既然如此,自己何不將他們紛紛拉攏過來,以這些人的才情學識,對大文來說無疑是如虎添翼。
現如今,他知道的諸子百家傳人,有儒家李越舟、陰陽家鄒布衣、法家丁言志、墨家墨姝,那麼其他的呢?兵家、縱橫家、道家,這些同樣鼎足輕重的學派傳人又在哪裡?是否在哪個角落,靜靜窺視著華夏的局勢呢?
不過,想到丁言志,姚若愚又是默默嘆息一聲,這位當年的至交,如今卻反目成仇,讓他這種注重私人感情的性格極為難受。
忽地抬起頭,姚若愚喃喃望向宮外,唇角勾起一絲苦澀的笑意。
(你既然是法家傳人,那麼這次百家講壇,你又會不會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