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時期局勢不穩,列強入侵,捻軍起義,姜家太爺爺為了避禍,偷偷在鄉下建了一個土燒窯,以仿造假古董為生。
太爺爺幼時曾在家族學過一些鑑寶知識,而且博古通今,對於造假古董非常擅長。
他手藝精湛,從青銅器到瓷器書畫,無一不精通,仿唐像唐,仿漢似漢,造出的假貨惟妙惟肖,一般的鑑定師難以辨出真偽。
正所謂盛世藏古董,亂世藏黃金,清末兵荒馬亂,老百姓流離失所,變賣家當逃亡避難,古董古玩遍地都是,根本不值什麼錢。
當時各國洋人渾水摸魚,大肆搜刮古董物件,他們的鑑定水平有限,分辨不出古董價值,所以只要是中國的古物,不管什麼朝代的東西,統統收購。
太爺爺看到發財的機會,既然洋人喜歡古董,他就決定在古玩界闖出一番天地。
太爺爺花費不少工夫和本錢,從落魄的豪門大戶家裡收上來價值不菲的老物件,拿回土燒窯全都仿製一遍,然後把真東西藏起來,高仿的假貨賣給洋鬼子。
他靠著精明的頭腦和超強的手藝,很快在古玩行當里名聲大噪,混得風生水起,發了橫財,周旋於各國大使館,成為洋人的座上賓。
當時有洋人請他幫忙鑑定古董,他就趁機偷樑換柱,用高仿假貨把真東西換走。
古董界很多人看他發大財,就十分眼紅,明裡暗裡罵他是漢奸。但太爺爺絲毫不以為然,他的好東西無數,都藏起來給後人存著,一件也不留給洋鬼子。
他盼望著有朝一日盛世到來,光是靠這些古董,就能讓姜家後人富可敵國。
太爺爺的古董寶貝越來越多,他編成一個古董記錄冊,將一件件古董詳細記錄下來。
後來戰亂頻繁,舉家搬遷外地,古董無法攜帶儲存,於是太爺爺將寶物分批掩埋到地下,又繪製了一張藏寶地圖,同時將記錄冊一起傳給自己兒子。
太爺爺死後,姜家後代曾多次尋找寶藏,按圖索驥卻怎麼也找不到。姜家人回到當年太爺爺建土燒窯的地方,附近的房屋河流樹木都在,卻只有土燒窯不見蹤影。
距姜家太爺爺隱藏寶藏已經過去百年,至今沒有找到一點痕跡。
這時雲康正蹲在一個四方深坑地窖裡,旁邊的姜戎戰、姜墨和申木桐圍在一起,正拿著手電筒照明,低頭翻看一個陳舊破爛的本簿,正是姜家太爺爺當年留下來的記錄冊。
聽完姜戎戰的描述,雲康怔怔地出神,天底下竟然有如此奇事,當年姜家太爺爺隱藏的寶物不可能只有幾件,應該是規模龐大的寶藏。
姜家人手裡既然有藏寶地圖,就有跡可循,而這麼多東西全都失蹤,一件也找不到,未免說不過去,也不合乎情理。
這時姜戎戰用手電筒照在破爛的線裝本子,翻了幾頁停下來,說道:“這就是太爺爺留下來的青銅器一類的記錄,上面記載著五六件大型青銅器皿,其中就有一件青銅圓鼎,我們只要把這東西找出來,所有麻煩都能解決。”
雲康把破爛的記錄冊拿到手裡,見是用宣紙裝訂成的一個厚本子,上面用毛筆寫的字跡,還有一些古董的簡圖,記錄了每一件古董的大小、尺寸、材質、顏色、用途和時代,寫得密密麻麻,非常詳細。
雲康暗自點頭,這個宣紙本子時代久遠,邊角已經發黃,不可能是造假的,上面記錄的古董也都很真實。他連翻了幾頁細看,果然都是稀世珍寶,如果找到這些東西,姜家豈止是富可敵國。
他藉著手電光線細看本子上記錄的圓鼎,幾行端正的小楷字型旁邊,畫了一張還算清晰的草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