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改造完剩餘的瓜瓜果果,牧塵的心思就全放在吸收木屬性的能量上。
說實話,牧塵種植的植物還不算多,百棵果樹,兩小片的花草,看著挺好,其實數量沒多少。
牧塵每次吸收能量,都會小心謹慎一些,總是害怕一不留神吸收過多,造成樹木死亡。
隨後的幾天,牧塵每天晚上都小心謹慎的牽引能量。
當然牧塵也嘗試去吸收樹根地面的土黃色能量,但是,它實在是太少了,稍微一吸收就沒有了,嚇得牧塵直接放棄。
就這樣持續幾天呢,牧塵都在慢慢吸收能量,他改造植物的能量真的沒有消失。
經過多天的摸索,牧塵也算是對於修煉有了一些心得。
無悲無喜,無嗔無怒的情緒,更容易進入入定的狀態。
他的意念總能看到了一絲絲的氣流,這些氣流環繞著旋轉著,好似旋渦,有淡綠的,還有少許土黃和亮銀色的,旋渦最中央的地方,是一團氤氳的五彩氣團,但隨著淡綠色的輕盈氣流慢慢地加入,其他兩種不同屬性的力量漸次溶合,氣團的色澤隨之改變,不知過了多久,大部分的氣流都溶入那個氣團,氤氳的五彩色也比之之前稍稍明亮起來。
隨著修煉的時間增長,牧塵也算是有了一些猜想。
他吸收果木產生的木屬效能量,首先是流經體內蘊含綠色光點的某處,隨著木能量日積月累的增加,綠色光點也會慢慢變得明亮和增多。而其後,其餘四處有,赤紅,明亮,蔚藍和土黃之處,也好似有著某種順序,先是赤紅明顯亮度加強,光點增多,在之後是土黃,明亮和蔚藍。
當然,能這麼清晰的觀察到他們的變化,還是得益於他們本身的量比較少。
事物就是這樣,當你只有兩三個的時候,增加一兩個你就會覺得是讓人驚奇的進步,而且讓人一目瞭然。但當你擁有幾千,幾萬,幾十萬個的時候,增加一兩個怕是沒有人會注意的。
到這的時候,牧塵已經知道體內五中屬性的能量是什麼了。
中國文化綿延五千年,貫穿上下的有一種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認為宇宙是由金、木、水、火、土五中最基本的物質構成的,宇宙中的各種事物和現象(包括人在內)的發展、變化都是這五種不同屬性的物質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
在《太上化道度世仙經》中說:“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乃造化萬物,配合陰陽,為萬物之精華者也”
五行相生相剋,木屬性的增加明顯帶動了其餘四者的增加。
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臟心肝脾肺腎,金相對應的是肺,木對應的 是肝,水對應的是腎,火對應的是心,土對應的是脾。
明瞭了五行能量,留意之下,居然真的發現自己的五臟心肝脾肺腎,也在日漸強健。腎水充足,心臟有力,牧塵的軀體也在日漸強健。
那是一種日漸增長的充實感,那種感覺越發讓人著迷。
.....
就這樣,白日裡,牧塵有時騎著大黃奔波,灑下一溜塵煙;有時也會靜靜躺在桃樹下的大石上,享受陽光的薰陶;有時,也會閒來無事,用能力稍微修剪果樹枝條。
當然,夜晚裡,必定是吸收木屬效能量的,那種修煉變強的快感,是牧塵的本源追求。
日升日落又是幾個朝陽。
隨著每晚能量的牽引修煉,牧塵每晚越發輕易進入入定狀態,無悲無喜的感念著意念空間的能量糾纏。
一絲絲的氣流,環繞著,旋轉著,一股稍大些的淡綠色氣流裹挾著星光點點般的赤紅,明亮,蔚藍和土黃,然後緩緩從側面流進一個漩渦,進入一團氤氳的五彩氣團裡,但隨著淡綠色的輕盈氣流慢慢地加入,其他不同屬性的力量漸次溶合,氣團緩緩的充盈,它的周邊慢慢開始滌盪出一圈圈五彩的光暈。漸漸的氣團外形開始像一團緩慢晃動的火焰,繚繞著,蒸騰著。
先是在上方出現了一些稀薄的霧氣,霧氣中間猛然間出現點點五彩的銀絲,細小靈動,在霧氣裡若隱若現,看不真切。
銀絲穿梭,飄忽不定。
漸漸的飄忽的銀絲聚攏來,然後像是遊動的魚群,向著某個方向衝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