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了本新書《我在小白文裡升級》,懇請各位書友給點收藏,推薦,留言!螞蟻叩謝!
****************
其實黃海濱老早在米國的時候,在瞭解過手術機器人的設計,以及工作原理之後,就曾經想過自己攢一臺機器人出來。
其實對他這樣的天才而言,只要瞭解了這種裝置的工作原理,那麼自己造一臺也就並不難。
就比如那機械臂系統,機械手腕,以及對末端夾具的控制系統,其實都可以稍稍做出一些改變,就能繞過米國人的專利封鎖。
而此前,他就已經制定好了方案,甚至有些都已經申請了專利了。
在說說醫生的操控系統這一塊,這也是他在米國期間主攻的科研方向。
雖然早年這直覺感官公司研發的機器人是脫胎於斯坦福大學的研究院,但後來他們也和米國的多所大學展開過密切的合作。
其中就包括黃海濱供職的MIT,當時他在MIT參加的幾個專案組,做的就是給這手術機器人研發配套的控制系統。
說起和工業機器人最大不同的地方,就是這手術機器人的控制系統了。
工業機床的控制系統,是完全不用顧及工件的感受的。
他們只要按照設計者的要求,在工件上進行加工就可以了。
可是手術機器人就不行了,他的工作系統要做的就是一個三連結。
首先要把醫生連結到裝置上,然後在讓醫生透過裝置,於病人相連線。
在之後,就是要把病人的反饋,傳遞給醫生,讓醫生執行好下一步的操作。
就比如當醫生控制機械臂,進入術區,接觸到病人的術區,距離多少最合適?
一公分的時候,剛好就有足夠的操作空間,而在前進一公分,可能機械臂就直接把病人給懟死了。
所以這套系統,對感知的要求非常重要,所以對感測器的要求也非常高。
還好這各種感測器,對於米國人來說,也根本就不是什麼問題。
而現在在國內,感測器其實就是一個大難題,因為國內的感測器真的是弱爆了。
現在很多人都在說,我們國內最弱的就是晶片,因為我們在晶片領域天天被米國卡脖子。
可是如果真正在一線搞科研的人卻都知道,其實我們比起米國最差的還不止是晶片。
我們比起米國最差的,其實是感測器。
我們和世界主流感測器強國比起來,在這個領域的差距,甚至比我們在晶片領域的差距還要大。
要知道感測器才是未來,就比如某些人天天掛在嘴邊的5G時代,什麼物聯網時代要到來。
就把萬物互聯說的好像很簡單,確實聽道理這萬物互聯真的好像很簡單。
就是用網際網路遠端遙控,操作各種初代智慧裝置。
可問題是,你這智慧裝置工作的時候,採用的是什麼邏輯。
就比如掃地機器人,在工作的時候,前面已經是牆了,他該怎麼感知到前面是牆壁,要繞道走?
這就需要感測器來告知他了。
而所以在將來的智慧裝置上,我們需要的將是成千上萬的感測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