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後,楊軒便離開了金陵,踏上了前往京師的路。
他並沒有直接北上,而是先繞路去了一趟蘇/州。
吉祥給他的資料中,提到了唐伯虎這個人。
他想去看看,是不是前世在電影中看到過的那個不羈的大才子。
因為弘治十二年的科舉舞弊案波及到了他,仕途已經斷了。
儘管沒有證據能夠直接證明,唐伯虎科舉舞弊,但朝廷出於大局,只能讓唐伯虎把這個鍋背了。
畢竟朝廷不可能為了唐伯虎一個人,而得罪天下學子。
當然,這也和唐伯虎的性格有關係,他從小就順風順水,富有神童才子之名,會試結束,還沒有放榜,他就在大庭廣眾之下大放狂言,說:“我必是今科會元!”
這下就惹了眾怒了,你唐伯虎雖是才子,但也沒有必要這麼自信吧?
很多人就開始猜測這其中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巧合的是,放榜之後,唐伯虎果真是第一名。
因為那一次的科舉考題有一道題很難,只有兩個人答出來了,一個是唐伯虎,另一個是唐伯虎的朋友,姓徐。
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唐伯虎這張嘴害的不僅僅是他自己,還有當時的主考官,時任禮部右侍郎的程敏政。
因為會試開始之前,唐伯虎和他朋友拜訪了程敏政。
這下,說唐伯虎沒有舞弊,也沒有學子相信了。
儘管朝廷查清了真相,但學子們不會相信,朝廷為了平息學子們的怒火,不僅廢了唐伯虎的功名,還勒令程敏政致仕。
如此,才將此次的科舉風波平息了下去。
楊軒當時看完,也不知道說什麼好了。
說唐伯虎冤枉吧,確實冤枉,可政/治是不講對錯的。
若是朝廷堅持唐伯虎沒有舞弊,學子們是不會認的,他們只會覺得朝廷不公。
這對朝廷的威信是不小的打擊。
該怎麼選擇還用說嗎?
唐伯虎已經是成年人了,禍從口出的道理還用說嗎?
更何況,人心難測!
你唐伯虎大庭廣眾之下說自己一定是第一名,可來京參加會試的,誰沒有真才實學,誰不是寒窗十年,憑什麼你說你是第一名就是第一名?
文人相輕!
事情已經成了定局,現在說這些已經沒什麼用了。
楊軒來到蘇/州府吳縣的時候,唐伯虎正在大病之中。
正好他也會些醫術,便幫唐伯虎看了看。
此時的唐伯虎躺在病榻之上,早已沒了當初的意氣風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