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官,有件事情要委託您調查一下,是關於這檔網癮節目的沒錯,我覺得這檔節目起了反效果,而且裡面有很多的情況根本就不對。”
一旁的劉施施沒有說話,靜靜的聽著。
她知道肯定是發生了什麼社會層面的大事,她本來是要商量合作的,而看到她過來,蘇父蘇母卻都藉口要出去轉轉。
她心中不好意思,但卻有些莫名的甜蜜。
儘管看似她認真的聽著蘇毅打電話,但其實卻不知道在想什麼臉紅心跳的事情。
“那就麻煩長官調查了包括這個紀錄片中的所有案件。”
這樣的紀錄片製作的很是一般,但是卻讓人有點害怕,尤其是家長。
很多家長都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
這樣的事情宛如瘟疫一樣傳播著。
蘇毅將事情最大化,甚至不惜‘幫’他宣傳!
22%的收視率是十分恐怖的。
不少觀眾在電視機前面看著。
這個紀錄片的敘事手法很簡單,一上來就是用所謂‘血淋淋的案件’。
第一個故事是一個少年自殺,但其實無論是跳樓的,還是後來接受採訪家庭中的合照,那根本就不是一個人。
第二個故事更是如此,一個所謂的‘網癮’少年,上來就跟自己的父親扭打在一起,甚至用一個碗,將自己的父親打破了頭,還在吃飯的時候將桌子掀翻!
“我要玩遊戲!給我錢,我要去網咖!”
拍攝的晃動十分大,似乎看起來增加了不少真實性。
這讓電視機前面的觀眾都心驚膽戰的,尤其是準備要孩子的家庭,看到這一幕後甚至還打起了退堂鼓。
若是生了這樣的孩子,簡直就是冤家啊!
“我們已經在家裡買了一臺品牌電腦,花費了1萬元,但是我們這個小區網路不好,經常斷線所以孩子就要去網咖我們都快掏空了家底。”
90年代萬元戶是財富的象徵,到了2009年了,萬元戶已經不稀奇了。
但是1萬塊也是不少的。
影片中的家庭看起來很是一般,不是大富大貴,也是被孩子弄得沒辦法了才買電腦的。
觀眾們揪著心。
紀錄片的魅力就在於,就算你拍攝的畫面不好,但只要是觀眾們在意的事情,就很容易出現共鳴。
“哎呀!施施姐也在!你們也在看這個節目啊?”
小萱跟著父母來到了蘇毅家,今天是週末,算是一次小聚餐。
來之前的時候,蘇毅二姨看到了這個節目,頓時覺得觸目驚心。
“施施也在啊?你們先聊,我們先出去買點東西——”
蘇毅二姨急忙就要回避,最近這倆孩子走的倒是很近。
不過就算是再喜歡蘇毅,劉施施也忍不住弄了個大紅臉,心中也有點不好意思。
“別走.我是來談事的正好學長很重視這檔節目。我們就一起看——咱們也都看看吧,似乎是關於青少年網癮的事情。”
劉施施解釋了一句。
蘇毅二姨猶豫了一下,她其實也是有點著急的。
這件事情在小萱的高中也傳遍了,甚至老師挨個給家長打電話,簡單說了一下這件事情的重要性。
本來小萱就有手機,家裡面也有電腦。
這些事情,應該是讓人羨慕的,但是誰曾想到現在卻變成了一個讓人恐懼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