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德軍自己需要,那隻好先調撥給德軍自己。出口的只能是排期。等。等到什麼時候?不知道。反正就是等。
“其實……”
張庸欲言又止。
他有一個想法。但是不成熟。
什麼想法?
就是將德械改成美械。買美製榴彈炮。
因為輕武器的子彈口徑已經限定是7.92毫米,想要改變的話,會帶來後勤上的極大混亂。無法改。
可是,150毫米榴彈炮卻是獨立的。和輕武器可以分開。
甚至,和其他炮兵團也能分開。
美製150毫米榴彈炮的效能,確實不如德制。可是,它成本低,交貨快啊!
目前的美國,工業產能是非常恐怖的。到處都是軍工廠。絕對不需要擔心供貨的問題。只要你給錢,他們會以最快的速度供貨。絕對不會拖延。125門榴彈炮,完全就是小意思。
“你說。”
“購買125門德制榴彈炮的錢,可以從美國購買500門105毫米榴彈炮。”
“你哪裡聽來的?”
“巖島兵工廠,聽說過嗎?”
“日本人的?”
“不。美國人的老牌兵工廠。在伊利諾斯州。它幾乎可以生產所有的武器裝備。”
“你去過?”
“我在上海灘的時候,聽許多美國人炫耀過。他們家裡囤積的武器,很多都是巖島兵工廠生產的。他們的產品型別非常豐富。軍用、民用的都有。空籌部裝備的春田M1903步槍,就有一部分是這個巖島兵工廠生產的。”
張庸耐心解釋。
楊麗初只關注飛機的發展。對陸地兵器瞭解不多。
專業所限。她居然不知道巖島兵工廠。確實偏科。
“另外,我個人覺得,105毫米榴彈炮更加適合我們中國的國情。更輕,更靈活,透過性更強。”
“150毫米榴彈炮太沉重了。自身重量往往在六噸以上。很難機動。極其容易受到道路限制。哪怕是一座小小的橋樑,都有可能成為攔路虎。事實上,我們有很多橋樑,未必能夠承受150毫米榴彈炮的重量。”
“相對來說,105毫米的就輕多了。它自身的重量,只有兩噸左右。一般的道路、橋樑都能夠承受。不會i輕易受阻。機動性可以大大的提高。可以比較容易的躲避敵人的飛機。”
“以後,炮兵的主要敵人,不是敵人的大炮,而是敵人的飛機。是來自天空的打擊。飛機速度快,飛得高,可以居高臨下的攻擊。大炮是根本沒有機會還手的。很容易被摧毀。”
張庸侃侃而談。
這不是他的觀點。是後世總結出來的經驗教訓。
在沒有制空權的情況下,大炮只有被屠殺的份。
事實上,後來的戰爭證明,國軍裝備的150毫米榴彈炮,基本上都被日寇飛機炸燬了。沒發揮什麼作用。
白白浪費了。
還貴得要死。
反而是有一些105毫米榴彈炮活下來,成為僅存的炮兵主力。
沒有人不想要大口徑的火炮。240毫米的更好。然而,國情如此,盲目追求150毫米,等於是白白打水漂。
德國人的東西,價格都是很貴的。一門150毫米榴彈炮,需要四萬多美元。折算成銀元的話,是十三萬多!
一門就要十三萬大洋啊!
被日寇炸燬一門,就等於是損失了十三萬大洋!
張庸不懂指揮打仗。但是,他懂算經濟賬。打仗其實就是打錢。沒經濟,打不了仗。包括八路軍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