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實驗室製造的凝膠是第一種可以承受更多拉力和壓力的水凝膠。它比自然軟骨可承受的拉力強度要高26%,就像把七架三角鋼琴懸掛在鑰匙環上一樣;
它可以承受的壓力強度要比自然軟骨高66%,就像把一輛汽車停在一張郵票上一樣
這種凝膠作為軟骨替代物實際應用,帶來了額外的設計挑戰。一個是達到軟骨強度的上限。像跳、刺、爬樓梯這樣的活動會給膝關節軟骨帶來大約10 MPa(10 Megapascals)的壓力,也就是每平方英寸1400磅的壓力(1,400 pounds per square inch。但這種組織需要四倍的壓力才能斷裂。
我們知道還有改進的空間……“
許仙發言的時候,會場裡寂靜無聲。
主席臺上,水潭子的老王小聲的對張凡說道:“你小子,運氣還真的好!”
張凡知道老王說的是什麼。
這幾年華國的醫療,是被人牽著鼻子走的。
怎麼說呢,比如人家發明了一個裝置,然後就引領一個潮流。
而華國的醫療科研,往往就會跟著這個裝置跟著這個潮流。
好處是有的,就是不會落後太多。對於醫生來說,好處也不少。
首先就是論文容易發表了,職稱容易評定了。
但對於華國真正的科研來說,未必是什麼好事情。
而茶素的骨科,現在就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呵呵,還是不行啊,這個材料分解速度還是不穩定,最多能用五年。目前他們的任務就是發現使用期限更久遠一點的材料。
這也多虧了基礎科研基地,沒這個基地,醫院有想法,也合成不了這個材料。”
張凡說的是大實話。
可在老王耳朵聽來,這尼瑪就是炫耀。
一個醫院,不光有自己的附屬大學不說,還有一個綜合實驗室,這也就算了,尼瑪還有幾個基礎科研基地。
老王撇了撇嘴,白了張凡一眼。
轉過頭不和張凡說話了,張凡就有點納悶,這老頭是有毛病嗎?
“接下來,有請茶素醫院骨科主任,茶素醫科大骨科教研室副主任,茶素實驗室主任,茶素骨科中心副主任,邊疆傑出醫師,世界骨科關節理事會理事王亞男醫生給大家帶來一臺凝膠軟骨修復手術。”
出門在外,沒幾個頭銜在醫療圈是混不下去的。
這種風氣也不知道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尤其是頭銜裡面要是沒幾個英文字母,就肯定很簍!
手術是在水潭子進行的。
一個七十歲患者的雙膝關軟骨修復手術。
按照常規,這種患者,這種年紀的患者,雙關節疼痛,變型,治療的方法真的不多。
保守的治療就是使用止痛藥,積極的治療方式就是雙膝置換術。
止痛藥是揚湯止沸,置換術對於華國人來說不太被接受。
這一點,華國和歐美人有點差異。
尤其是金毛這邊,但凡有條件,就要保證生活質量,八九十歲做置換術的患者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