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雍在南洋的存在,是朱厚煌十年之功,如今全部都要放棄,朱厚煌如何肯?如果朱厚煌在重生這幾十年,就是為了當一任大明皇帝嗎?
不,不是。
朱厚煌為什麼動搖,為什麼猶豫是否要起兵靖難,就是因為朱厚煌再權衡未來的功業。
他只要能將南洋一地,留在中華文化圈之中,在功業之上,不下於任何大明皇帝,但是另一方面,他也在想,他如果是大明皇帝,他能做的事情可以更多,所以朱厚煌這才猶豫。
但是他絕對不能容易放棄南洋。
就好像成祖為了靖難,放棄了邊防,直接將北方的邊防線收縮到長城。這也是成祖一生最大的汙點,特別是後人分析明亡的時候,都從地理上說北京缺乏縱深。
其實北京並不是缺乏縱深,至少在太祖時期,有大寧城,等一系列塞外的邊城,支撐起來的防線,北京是有足夠的縱深的。至少都源於成祖時期的放棄。
這也是後世論斷,成祖不如太祖的支撐之一。
朱厚煌將南洋視為自己的畢生功業,他寧可不靖難,也不會放棄南洋的。
但是朱厚煌也知道,楊慎很討厭,但是楊慎的意見,絕非是他自己的意見,而是很多文官的意見,他即便是重重的責罰楊慎也沒有用。
朱厚煌看了一眼吳明,卻見吳明依舊鼻觀眼,眼觀心,朱厚煌心中狠狠不已,暗道:“吳明不是樞密之才。”
楊慎的意見,簡直是放棄整個雍軍十年的勝利果實,吳明居然可以無動於衷,或許吳明骨子裡面是一個大明武人,根本不是一個雍國貴族。為什麼大明武人對於這種戰略方面的商議,根本不用插嘴,只需聽令就行了,但東雍貴族卻是朱厚煌打造出來的統治集團,對這樣關乎社稷大計的問題上不發言,根本就是不稱職。
“茲事體大,孤一時間不能斷絕。”朱厚煌說道:“此事明日再議吧。”
楊慎說道:“是。”
楊慎知道朱厚煌絕對不會接受的,但是他必須提,讓朱厚煌知道戰事一起,絕非是與安南,爪哇這樣的戰爭,而是一場規模極大的戰爭。任何掉以輕心都是自殺。即便東雍士卒精銳,但區區數萬士卒放在大明的土地之上,根本不能保證朝廷的存在。
即便楊慎所說的三十萬大軍,兵分兩路,未必能打下來。
必須給朱厚煌足夠的刺激。
朱厚煌等楊慎等人一離開,立即召見了戚景通。
戚景通直接用步攆抬進了南斗宮之中,朱厚煌將所有的情況問戚景通,說道:“戚將軍以為如果想要靖難功成,當如何?”
戚景通心中有些激動。
這種國家危難之際,君主屏退群臣,問計於自己,那種強烈的使命感,讓戚景通恨不得燃燒了自己。士為知己者死。從來是很多人士大夫的信條,為什麼諸葛亮為什麼被萬古傳頌,就是因為,諸葛亮完美的詮釋了,什麼叫做士為知己者死。
三顧茅廬,臨危受命,數次北伐,以一隅動中國,忠心不二,即便是在國家破滅之際,諸葛家族也竭力奮戰,幾乎滿門死絕,這樣的情操看,如何不讓人佩服啊。
戚景通深吸一口氣,說道:“殿下,楊慎危言聳聽,成祖靖難,真正的勝負手,並不在大軍對決,而是在成祖繞過南軍主力南下,直逼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