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那一點,他都不想看到那些文官士大夫對正德的詆譭。特別是楊廷和。楊廷和作為正德時期的首輔,在正德殆政情況下,幾乎所有國家運轉都是在他手裡,他正德在的時候,不敢直言勸諫,等正德死後全部翻盤。
就是一個欺軟怕硬的東西。
朱厚煌可以原諒楊慎,但是絕對不可能原諒楊廷和,楊廷和之死,在朱厚煌心中簡直是死的好。死的太好了。
不過,不能在楊慎面前這麼說。
朱厚煌絕對自己的基業將來不下於大明,而最大仇人,楊廷和也死的這麼憋屈。心中悶著的氣,十成去了七成。
他理智的去想,他即便回去之後,打敗嘉靖容易,但是在大明變法困難,除非他將大明殺的血流成河,否則幾乎不可能,變法成功,將大明扭轉方向。
即便他是皇帝。
很多局面不是以皇帝想法而轉移的,在大明尤其是這樣的,在大明雖然不是一個宗教國家,但在某些方面也不算是一個完整的世俗國家,為什麼?
因為這些文官看來,是道統大於法統的。
就是理學的道德規則,要勝過大明皇帝的權威。特別是朱厚煌作為一個國王時間越長,越發明白這一點。
大明皇帝不是至高無上的,他是在道統之下。很多人以道統的名義壓制大明皇帝,而且大明縣以下的統治全部崩潰,就在這些掌握在道統的人手中。
唯一好的是大明皇帝是道統的一部分,不會出現某些地方大毛拉以某經的名義反對皇帝。
朱厚煌每每想起,他不過是想要幾百根合格的火槍,就能逼死人。這一件事情,對於自己能不能成為大明的中興之主,就心中疑慮。
當然朱厚煌眼中的中興,絕對不是文官士大夫眼中孝宗那樣的中興。
一方面,是雍國的開國之主,雍國雖然小,但是潛力很大,朱厚煌覺得自己努力一輩子,可以在東南亞建立起一個大帝國。不遜色於大明的帝國。
這個選擇的兩項在朱厚煌心中徘徊了很久。終於他下定決心了。
不管怎麼樣的戰爭都會給百姓帶來極大的災難。朱厚煌決心踏踏實實做自己的事情,不去想大明皇帝的事情。
楊慎不知道朱厚煌心中怎麼想的,他有些失望,但是很快就抖擻精神,說道:“殿下既然如此說,那麼就示之以弱,討好黃錦便是,黃錦身為太監,最愛黃白之物,只要滿足了他,不讓他在嘉靖身前說壞話。就行了。”
朱厚煌有些差異,說道:“就這樣就行了嗎?”
楊慎說道:“殿下不必擔心,大明不是東雍,殿下示之無征戰之心,又餵飽了黃錦,日後態度恭敬一點,多派人去北京送送禮物,說不定,嘉靖連海禁都能放開。”
朱厚煌上一輩子,也沒有接觸過太監,而這一輩子,一般都是太監來討好他,而不是討好太監,而且他身份尊貴,對太監說兩句好話,也算得上討好了,怎麼與太監打教導,並不瞭解,想來多塞錢,大概就對了。
“這件事情,就交給你了。”朱厚煌說道:“你將手頭的事情,先清理一下,這就北上,當黃錦來了之後,就去接待一下。”
“殿下,我去,不大妥當。”楊慎說道:“畢竟當今對我楊家非常敏感,如果我去的話,黃錦或許會生出不一樣的想法。”、
朱厚煌問道:“那麼誰去畢竟好啊?”
楊慎想了想說道:“派王鶴年去吧,他畢竟就是禮部尚書,這接待使者,也是禮部的事情。”
朱厚煌點點頭,說道:“好,就這樣安排下去吧。不過,你要暗中注意,不要出什麼差錯。”
“是。”(
。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