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公說道:“你有其他辦法嗎?”
鄭綏搖了搖頭。
鄭綏所依仗能抗衡的莫登庸地勢,就是兩個方面,一個是清化地區,與義安兩地,這兩地雖然不如紅河平原富饒,但是糧食足以自給。又有地勢上的優勢,才能抵抗北方的進攻。但是上一次莫登庸南下,就徑直打到清化,清化附近已經殘破不堪。兵員糧食都受到了極大的損失,而清化與義安之南,還有鐵山伯的舊部。雖然實力不強,但是佔據的地方還是很大的。也給他帶來困擾,即便是莫登庸沒有與大明聯合,莫登庸再次南下的時候,鄭綏也只能逃離清化,向南逃了。
清化是鄭綏的根本,清化一失,大事去矣。鄭綏迫切需要外援。那麼這個外援是魔鬼。
鄭綏說道:“只是如此一來,安南落入雍王手中,我等豈不是安南的罪人?”
阮公冷笑道:“鄭大人,如此想就不對,雍王白手起家不過三四年的時間之內縱橫南洋之上,也算是一代英主。只不過雍王畢竟根基淺薄之極,被雍王視為根基的東雍,人丁也不足五十萬。不過我國數府之地而已,一旦雍王入主安南,到時候雍王到底是大明雍王,還是安南的雍王,還是兩說的?”
戲法人人會變,但是變的好不好,卻各有高下。朱厚煌在算計鄭綏的時候,鄭綏也在算計朱厚煌。不過,朱厚煌這邊不知道罷了。此刻朱厚煌正式出兵,從海雲關出兵,水路並進,海上的舟師。陸地上以俞大猷的刀鋒營為前鋒。住戶自提大軍在後面壓陣。
朱厚煌所有兵力有,雍軍四個營之多,共有兩萬餘眾,後面來有一個營看看能不能抽調過來。除卻這些兵力之外,還有俞大猷在峴港訓練的府兵,雖然臨時徵召的,但是看上去也似模似樣,這些府兵大概有兩萬之眾,不過被朱厚煌留下五千。鎮守峴港,其他一併出發,大越四萬多,號稱十萬大軍。以存亡繼絕的名義,發出榜文,說要重立黎氏,還天下太平。
也不知道是不是鄭綏做好了功課,或許是黎氏在安南百姓之中,有著很高的地位,朱厚煌一路北上,幾乎是一路順風,根本沒有遇見什麼對手,幾乎望風而降。
王陽明與阮潤臣跟著在朱厚煌身後招降納叛,穩定地方。
還好這裡都是安南人眼中的莽荒之地,人丁是少了點,而且少量的平原夾雜在大海與高山之間。駐軍並不多,再加上鄭綏立即起兵相應朱厚煌,雙方夾攻。所以這些小軍閥幾乎沒有任何抵抗能力。
朱厚煌大軍進發,一路克順化,洞海。根本沒有接上幾仗。
鄭綏與朱厚煌帶何靜會師,一時間朱厚煌大軍再加上清化兵,有十萬之眾。在安南這已經是能決定國家興亡的力量。
鄭綏早就找了一個三四歲的黎氏子弟,叫做黎熙。鄭綏請朱厚煌在清化修整,並且準備黎熙的登基大典。
朱厚煌水師一路乘船,並沒有多少疲倦,但是陸軍雖然沒有打上幾仗,但是千里跋涉起來,的確是需要好好的休息了。不過千里跋涉,對峴港府兵大有好處。峴港府兵畢竟是府兵所用的都是冷兵器。訓練也很少,這千里跋涉就是最好的訓練。
一路上他們雖然累的夠嗆,但是不管怎麼說都有的一點強軍的成色了。
就在朱厚煌在清化停留的時候。莫登庸在升龍也等急了。
“怎麼回事?大明那邊還沒有一點訊息,再這樣下去,雍王就已經兵臨城下了,大明這邊還沒有商量出來一個所以然來。”莫登庸咆哮道。
由不得莫登庸不生氣,莫登庸重奪升龍之後,在穩固自己的統治的同時,第一件事情,就是派出是使者向大明訴苦,求援。但是卻不想到,一點用處都沒有,好像石沉大海一樣。雖然與廣西巡撫的關係沒有斷絕,但是一點用都沒有,沒有辦法。連出使占城的大明使者,也是莫登庸求了不知道多少次,才求來的,即便如此他們也是以廣西巡撫的名義,而不是大明朝廷的名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