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王兄就遇見了天花板。
朱厚煌的東雍一直患有人才缺乏症,如果能從南洋引進一批人才,豈不是正合適,一來有了瞭解南洋內情的人,二來這一批人才與國內的人才不同,或許能牽制一下長史的權力。
朱厚煌以前有過這樣的心思,只是沒有現在如此強烈。
朱厚煌說道:“我記得科舉好像也不禁外國士子。”
“不禁有如何?”王兄說道:“我等又怎麼能與中原士子爭鋒啊?”
這一點上,他說的一點問題都沒有。
學習也是講究氛圍與積累的,雖然南洋大商人拼命培養子弟,但是他們的底蘊遠遠的比不上中原人士。普通士子如果沒有拜得名師,或者有家學淵源,是不可能有進士及第的那一天的。
更不要說南洋士子。
“我可以給王兄指出一條明路,不知道王兄有沒有意?”朱厚煌問道。
王兄一點驚訝也沒有說道:“許大人請講。”
朱厚煌一看王兄這樣的表情,就知道,這位王兄並不像他想象的那麼簡單,好像早已等朱厚煌說這樣的話了。不過一個願打一個願挨。說道:“我家殿下,在東雍缺乏人手,只是不敢以科舉之名,只是用吏試之名,但是能透過吏試的人,就能在東雍出仕?”
“哦,這東雍吏試難不難?都考些什麼?”王兄帶著幾分悠哉問道。
朱厚煌說道:“東雍本是荒蕪之地,底蘊不足,這兩年來,東雍吏試都是招收中原士人,只是中原士人,又怎麼肯去東雍荒蕪之地冒險啊?所以招收的都是一些沒有多大本事的人,以王兄的文才,能力,去了東雍,必然得中的。只是王兄不要覺得東雍廟小,不肯屈就。”
王兄說道:“能追隨雍王左右,是吾輩的榮幸,又有什麼不肯的啊?”
比起南洋,幾乎上所有海外唐人都將中原看成了夢想之地,就好像是後世的人嚮往美國一樣,嚮往中原。
所以能在中原當上官,即便是中原士子看不上眼王府官,也沒有絲毫看不起。王兄繼續說道:“我等南洋鄙人,又有什麼看不上?只是還請許大人引薦一二。”
朱厚煌說道:“那是自然,我家殿下求賢如渴,說不定我等有同殿為臣的機會。”
這為王兄在真臘這些唐人子弟之中威望不小,有王兄帶頭。這些人年輕子弟都來向朱厚煌討一封推薦信。
其實雍王吏試之中,不需要這個東西。因為雍王吏試本來就沒有形成慣例,不需要推薦信,但是人都有僥倖之心,所以這封推薦信,人人都要。
朱厚煌寫了好百餘封推薦信,讓朱厚煌說的有些手痠。
朱厚煌也是牢牢記住了王兄的名字,王九川。
真臘的事情雖然不順利,但是透過民間渠道,也算是弄了一大批糧食,也算是功德圓滿,王陽明與唐商商議之後,將事情順順利利的辦下來了。
王陽明不想在真臘多待,朱厚煌也不想。所以事情一結束,一行人就離開了真臘的百塔洲。
好一了段時間,才上了船。
朱厚煌心中默唸,下一站應該就是暹羅,卻不知道暹羅這一站。順利不順利。
暹羅這個地方,就是後世的泰國。也算是東南亞小強國了。
暹羅這個國家,也不是有什麼好貨色,朱厚煌查宮中舊檔,也知道當初暹羅,也幹過爭奪貢品的事情。所以暹羅天高皇帝遠,對大明有幾分敬重,卻是難說的很,連真臘就看不將大明看在眼裡,更遠的暹羅,還有幾分。就難說的緊。
船離開了真臘,不過數日功夫。就到了暹羅。暹羅的首都並不是後世的曼谷,而是吞武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