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座塔房的上部,都安裝著巨大的長方形翼板。
這些翼板轉動起來,可以產生強大的動力。
因為這裡的風車不僅數量眾多,而且翼板巨大,從而使它們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風車群。
走近塔房細看,遊客可以更加清晰地發現:
這裡的每個風車,都與一座塔房緊密相連。
塔房整體是圓錐形的。
而且,塔房的牆壁自上而下,是由大向小傾斜的。也就是說,風車的塔房上面大,下面小。
風車的四片長方形翼板,則固定在塔房頂部的一個碩大的轉軸上。
從正面觀看,風車呈垂直的十字形。即使它不轉動,給人的感覺,也是充滿了動感的。
如果是善於幻想的人,一定會聯想到,只要這裡的風車轉動,整個地球也將跟著它們轉動!
“各位朋友,我們現在來到的地方,就是阿姆斯特丹著名的埃爾斯豪特風車村。大家眼前的這些風車,曾經是荷蘭人發展經濟的主要生產工具。”
導遊小羅把金秋團領到風車群跟前後,向大家娓娓介紹說:
“早在十六世紀和十七世紀,荷蘭人就是依靠這些風車作動力,轉動塔房裡面的磨子,用磨子來輾穀物、輾粗鹽、輾菸葉,並用風車的動力榨油、壓毛呢、滾毛氈、造紙,有時還用風車的動力排除沼澤地的積水。
在荷蘭,數量最多時,全國曾建造過一萬二千個以上的巨大風車。
後來,隨著蒸汽機、內燃機、電動機的相繼問世,這些風車才逐漸被淘汰了。
但是,淘汰歸淘汰,懷舊的荷蘭人,並沒有因為風車的淘汰而拋棄它們。
荷蘭人將它們精心地保留下來,如今成了吸引世界各國遊人的主要景點之一。”
導遊小羅一邊向旅遊團介紹荷蘭風車的歷史,一邊領著大家圍繞風車塔房,不緊不慢地轉了一圈。
在走到風車群的邊緣時,導遊小羅繼續向金秋團介紹說:
“請大家注意,這些塔房,並不完全是留下來給遊客參觀用的。其實,在塔房的裡面,現在還住著許多人家。
這些塔房,裡面一般都分為三層,第三層是睡覺的地方,第二層是吃飯的地方,第一層呢,就是用風力輾、磨東西的地方。
從十七世紀直至現在,有些家族,在這些塔房裡已經生活了二、三百多年。
多年以來,無論人們從哪個角度觀賞荷蘭的風景,都會看到遼闊的地平線上,到處聳立著巨型的風車。
可以說,巨型風車是體現荷蘭廣闊地平線和迷人風景的最典型代表。
巨型風車是荷蘭民族的驕傲與象徵,也是荷蘭文化的傳承與張揚!
各位可以體會一下,眼下,我們是不是有一種人入畫中的感覺?”
導遊小羅說完,便打住話頭,笑咪咪地看著金秋團的各位成員。
於是,金秋團成員們便以塔房和風車為背景,從不同角度欣賞周圍的景色。
果不其然!
一座座白色或灰色的塔房、黑色或紅色的屋頂,一片片黃色的田野、紫色的巨大風車,加上遼闊高遠的藍天白雲,以及在塔房、風車、田野和藍天白雲下悠閒的行人,儼然構成了一幅動態的油畫!
剛才導遊小羅介紹的“人在畫中,畫中人遊”的介紹,確實名不虛傳啊!
傾刻間,金秋團的成員們,個個被眼前的美景打動了。
觸景生情,金秋團中,有位讀過世界名著《堂·吉訶德》的成員,便從眼前的巨大風車,聯想到小說中的主人公“堂·吉訶德”,身披鎧甲,奮力獨戰風車的黑色幽默。
這位成員一邊聯想,一邊興致勃勃地向同行者們講起了堂·吉訶德大戰風車的故事,直講得金秋團成員們“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