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還專門成立了一個改裝專業。
而這個改裝專業可就牛掰了。
看似不起眼,可卻是專門針對消費者的個性化定製服務體驗提供方。
目前也是市面上非常緊缺的專業。
就比如很多人雖然買了電動車,可卻有著一顆越野的心。
可是很多電動車從最初設計,就只考慮了這款是為了應付城市鋪裝路面的。
可消費者又有出去越野的需求,那這個時候怎麼辦?
就只能拿去改裝,可誰會改。
這可不是普通的燃油車,你拿燃油車的改裝思路,來改裝這種電動車,那肯定是不行的。
而這時,學這個專業的人就派上用場了。
最關鍵是這些人的經驗,都可以傳遞給電動車的設計廠商,幫助我們未來把電動車越造越強。
還有很多看似很讓人迷惑的專業。
比如海洋礦工,這聽起來是不是很迷糊?
可實際上呢!
這卻絕對是為了未來所準備的專業。
總所周知,我們的地球有百分之七十的表面是被海洋所覆蓋的。
可是隨著我們國家經濟的發展,目前我們這邊已經體現出了很多礦物資源的缺乏。
別的不說,就說鐵和煤炭,我們就需要大量的進口。
還有稀土,以前我們也是挖自己的,然後直接出口。
而現在我們是要進口別家的,然後加工,之後在出口。
這樣一來,我們就成了最大的資源消耗國。
可是現在的問題就是,國家大宗商品的價格並不穩定。
因為定價權不在我們手裡,所以很多人一看我們對某些資源需求量大,那就坐地起價。
這也讓我們很傷腦筋。
到底該從哪裡找到更多的資源,正是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肖鋒就主張把視線轉移到海底。
事實上,在海面之下,有著無數豐富的自然資源等待著我們去開發開採。
可惜以前,因為技術問題,或者是成本問題,這些海底的資源並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和開發。
就比如鐵礦和煤礦,在我國渤海灣的大陸架下面,就儲量非常豐富,巨大。
而且渤海又比較淺,這些海底資源其實相對非常容易開採。
可問題是,如果要開採,你就必須要研發一套全新的開採技術。
這樣一來就會推高成本,所以目前為止,全球為數不多進行海底開採的。
也就只有石油和天然氣這種經濟價值較高的礦產資源。
可是實際上,在芬蘭和加拿大,人家已經有了兩個海底鐵礦的開採礦井。
並且每年都能創造數以億計的經濟效益。
當然他們那邊的礦層埋藏非常淺,開採難度非常低。
當地的礦業公司,只需要在海岸上打一口2.5千米的斜井到海底,就能完成對海底鐵礦的挖掘。
而我們這邊,難度就稍微大一些。
而且考慮到我們本身就比較脆弱的海洋環境,肖鋒是根本就沒打算在咱們本土的海底進行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