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們我又雙叒叕開新書了:重啟人生:我能打給十年前的自己,兄弟們幫忙收藏,給幾張推薦!
******************
學徒們學成之後,會按照考核等級規定,拿到畢業證書。
然後可以選擇進工廠,也可以選擇繼續深造。
如果考核成績合格,並且也確實體現天賦的。
就可以進入大學繼續理論結合實踐的深造,最終的目的就是培養出真正合格的工程師。
因為只有工程師,才能帶領我們進行產業升級。
說實話以前咱們也號稱培養了不少工程師。
可實際上呢?
那些工程師什麼水平,大家都是心理有數。
因為很多所謂的工程師,根本就沒上過一線。
或者說,因為我們特殊的環境和國情,導致這些工程師沒有體驗過一線工人的工作。
所以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工人面對的痛點是什麼。
就比如此前肖鋒就見過國內某款工程機械,那是某家工廠的某條生產線裝置。
可是當要進行維修保養的時候,卻讓工人們氣的直罵娘。
因為這個裝置的換機油的油箱蓋,在生產線的下半部,甚至可以說是底部。
如果工人要開啟這個蓋子,就要找專門身材矮小的工人蹲下,身材高大的工人就要趴下。
才能擰開這個蓋子的固定螺絲,而整個保養的過程。
從拆換軸承,打油保養,在重新裝回去。
都要工人們蹲著,或者趴著才能完成。
所以但凡用過這款裝置的工人,沒人不罵這設計師的老孃的。
而同樣的裝置,尤其是日本人設計的,就很多工人喜歡。
因為在保養維護的時候,你站著就可以。
甚至擰螺絲,摘蓋子,等動作,根本都無需彎腰,甚至都不要太使勁。
因為人家專門配備了很多專用的工具給你,可以說人家的工程師在設計這個裝置的時候。
就已經把方方面面都考慮進去了,讓工人可以非常簡單,高效的完成維護保養。
而且人家的裝置,就是穩定,生產效率還就是高。
而這些人性化的設計,就正是我們的工業設計上最欠缺的東西。
而事實也告訴了我們,不光是不用心設計的國產裝置走不遠。
就算外國洋品牌也是一個鳥樣。
這其中最有名的例子,那就是法國汽車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