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為什麼,醫生在操作機械臂的時候,精度會控制在毫米的主要原因。
而當機械臂進入到術區,達到理想的手術位之後,醫生才會操作機械臂進行鎖定。
這時機械臂出了前端的操作鉗之外,其他部位基本就是固定的了。
而這就是機械臂比人體牛掰的地方,因為人體即便是在穩,也是會出現肌肉抖動等問題。
而且隨著醫生的呼吸,人手也難免會發生各種位移,所以這也會影響到手術的精度。
但機械臂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一旦鎖定,那手術機器人機械臂內的濾波器,就會過濾掉來自各方面影響的震盪,將機械臂保持在最佳的穩定狀態。
從而任由前面的操作鉗來完成手術,而這時操作鉗,就可以在病人的術區,完成固定,切割,遊離,縫合等等一系列的手術措施。
而且說起精度,穩定性,那絕對比人手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甚至不誇張的說,說起縫合的標準,這機械鉗完成的精準度,甚至比醫生的人手還要高,而且也更加美觀。
每一步縫合線之間的距離,都是精準有序的。
這就是手術機器人的天生優勢。
只不過這黃海濱研發的手術機器人,在這定位導航,以及三維成像的攝像頭方面,比起直覺感官公司,那就差的遠了去了。
還有就是人家的3D建模體系,這也是他目前所最欠缺的。
目前全世界範圍而言,能夠靠著X光,還有CT機等那些透視裝備,拍攝出來的人體資料。
只透過這些資料,就完成百分之一百復原的人體建模,這樣的軟體工具,目前全世界也就只有直覺感官公司有。
這也是為什麼,日本和德國同樣是醫療裝置強國,可他們卻造不出手術機器人的主要原因。
因為在醫用軟體開發領域,尤其是在這個3D建模領域,他們比起米國真的是弱爆了。
甚至在這方面,他們都不一定能夠比得上咱們。
德國和日本所擅長的軟體領域,目前也就只有工業機床的控制程式這一塊了。
至於其他的方面,他們真的是追不上米國的,甚至有些領域都比不上華國的。
*************
黃海濱感覺自己就好像做夢一樣,他預料過,自己的手術機器人這個專案,能夠獲得評審委員會的審批透過。
畢竟這也是他偷偷潛心專研了十幾年的專案,他對自己掌握的技術有自信。
可是他沒想到的是,他只要了兩個億的啟動資金,可勸業基金那邊卻批准了三個億。
而且對方也很痛快就提出了,會在他頭疼的定位導航方面,給予最強力的技術支援
就是說第九實驗室,作為他的母公司,願意為他專門研發一套3D透視成像裝置,並且願意為他開發出一套3D建模系統。
而這套系統的精度,還一點都不比直覺感官公司的要差。
另外第九實驗室那邊,還通知他,他們願意負責聯絡一家叫做星火科技的公司,可以幫他解決三維成像的攝像頭問題。
只不過他們兩家公司提供的技術支援,要各佔他百分之十的股權。
另外勸業基金那邊給出的三個億,要佔他股權的百分之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