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選擇都去省裡的三甲醫院,如果省裡的三甲醫院救不了,那就要去京城或者魔都,國內這兩個醫療最發達的地方。
不是病人和家屬喜歡折騰,而是因為小地方的醫院醫生技術水平實在有限。
有的時候別說是開刀救治了,就是給人診病都診不明白。
一點不誇張的說,誤診的情況在三四五線小城市的醫院裡,可以說幾乎每天都有發生。
明明是A型別的疾病,卻被當成B疾病來診斷,然後給病人開了一堆藥,讓病人回家先吃吃看。
結果吃了一個月,病不但沒治好,反而還嚴重了。
患者這時也沒心思和醫院計較,只能咬著牙往省裡的大醫院,或者京城的大醫院跑。
你說碰上這樣的醫生,如果說做手術,你願意讓這樣的醫生來給你做手術嗎?
而如果有了手術機器人的話,那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
再有蓬萊閣問診APP的存在下,病人完全可以在蓬萊閣APP上掛京城,或者是魔都專家的號。
然後在預約問診前規定的時間內,到規定要求的自助體檢中心去完成體檢。
體檢完成之後,醫生需要的體檢報告就會自動傳送到醫生手裡。
然後醫生就可以根據體檢報告,在集合上病人的病史,來對病情做出預判。
輕微的,吃藥就可以診療,嚴重的,則要到醫院按照醫生的要求,做精確確診。
然後病人也無需到醫生所在的京城或者魔都去開刀做手術。
只要他們本地的醫院,有手術機器人的話,他們就可以預約專家,遠端透過手術機器人來為他們完成手術。
這就是未來的醫療理念啊!
一想到這些,黃海濱不由得也有些激動了。
就這麼一下午的功夫,他就坐在果汁王的咖啡館裡,想了這麼多細節出來。
並且拿出小本子,一路都在寫寫畫畫,把關於手術機器人的優勢,特長,以及未來可能會面對的應用場景,全都記錄了嚇老子。
之所以要把這些記錄下來,是因為他要根據不同的應用場景,來製作更加詳盡的作業系統。
畢竟你不可能等到有實際情況發生了,才考慮去設計作業系統。
要知道手術機器人,其實和各種工業機器人,在本質上是沒什麼差別的。
對手術機器人而言,最重要的其實就是幾大部件,第一就是控制軟體,這一點黃海濱可以說一直都有研究。
甚至他在米國那邊的MIT或者是矽谷的公司工作的時候,就一直在研究這種系統。
所以關於系統的知識,其實他手裡有很多。
只不過米國那邊的應用場景,和國內的應用場景,有很多地方是不同的。
所以這一點,需要更改過來。
其次就是硬體方面的東西了,而在這方面,我們和國外一直是差的比較遠的。
就比如控制機械臂的伺服電機,和感測器,這方面可以說一直是我們國內最弱的短板。
以咱們國內那些廠家目前的水平而言,黃海濱感覺短期想要追上,可能性不大。
所以這兩種裝置,真的只能從國外購買進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