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的,朝廷還需要我們來守北境,是不會拋棄我們的。只要我們在堅持一下,援軍一定會來。」王信知道房九貴的意思,儘管他也不認為短時間內,朝廷還會派新的援軍到來
,可是此時,他還必須要出言安慰著部將。
不為別的,只是因為他是王信,他是官家和朝廷親封的河北路軍指揮使。
他是大宋北境最高的軍事將領。
「會嗎?」房九貴呵呵笑了一聲。
這一笑,也不知道是在笑那些鼠目寸光的朝廷老爺們。
還是在笑自己的痴心妄想。
後世有些人把唐宗宋祖習慣並列,把老趙家歸於到了強大那一欄之中。
但事實真是這樣的嗎?
結束了五代十國之亂的,其實並非是趙家,而是柴進。趙匡胤不過就是撿了一個便宜而已。
其實那個時候,大宋初建,軍事實力還是有的,也有一些個百戰帥將們。
可隨著杯酒釋兵權,大宋的軍事地位便一直處於弱勢,就再也沒有真正地抬起頭來。
別的不說,燕雲十六州就一直沒有收回來過,便足以說明宋朝軍隊的軟弱。
軍人,生活在有宋一朝,原本就是一種悲哀。
重文抑武,使得真正有本事的人,都不會選擇從戎這條道路。少有的幾個優秀軍事人物,比如說狄青,歷史中被活活嚇得抑鬱而死。
岳飛,更是受女幹人所害,十二道金牌召回殺死於風波亭之中。
有宋一朝,文臣就看不得武將強勢,看不得武將崛起。
但凡是有這樣的人出現,他們就會千方百計的想辦法搞掉他,甚至不惜痛下殺手。
唐,講的是靠著強大的武力,萬國來拜。
明,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
宋呢,地盤最小不說,仗好不容易打贏了,還是會賠錢給敵人。
生於宋這個時代的武將不是悲哀是什麼。
房九貴也不知道想到了什麼,這就有感而發地問了一句援軍之事。
王信出聲安慰著,另一名將軍夏元卻是什麼都沒有說,或許他也不認為會有援軍來救援自己。但長久受文臣壓制慣了,他已經不會反抗,只會以朝廷的命令是從。
哪怕明知道這是錯誤的決定,但他們還是會去服從。
說起來,夏元才更能代表著大宋多數武將的想法。他們習慣了聽令,習慣了愚忠。
總認為,朝堂上那些老爺們是最聰明的,他們一定不會眼看著大宋敗亡。
卻根本不知道,那些老爺們眼中只有自己,只有自己的利益,其它人,包括大宋國運從不會放在他們的眼中。
就似是仁宗一朝,有些史學家說,這個時代出現了很多的名臣,也就是很多有名的文臣。
可實際上,不過就是仁宗一朝沒有什麼像樣的對手而已。
一旦真的出現了一個厲害的梟雄,呵呵,怕是宋朝只是宋朝,連南宋之說都不會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