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後。
大明,洪武二十二年春。
北京城皇宮內。
“拜見太皇陛下。”
已經投降大明的北元長公主,北元魯國長公主,率領一群投降過來的北元舊臣,拜見北巡的大明太上皇朱元章陛下。
朱元章雖顯得有些老邁,但精神依舊矍鑠,隨和地與這些北元臣子交談。
朱棣,李善長,馮勝,徐輝祖等人,悉數伺候在側。
洪武二十年,大明發生了一件大事,洪武天子朱元章,以太子朱標仁德恭謙,禪位於他,自為太上皇,在南京籌備兩年後,督鎮北京,遷徙天下十萬富戶來北京,擴建北京城池,修建各處衛所,並且在北京萬壽山為皇上朱標督造陵墓,後世稱為北陵。
皇上朱標,感激涕零,宣佈大明年號,永為洪武,世代不迭。
並且曉諭周邊番貢國。
因他仁義,民間多稱他為仁皇帝。
而大明也在洪武二十年,超額完成了第一個五年計劃,保民生,全國土改分田達到兩千多萬頃,全國有地三百畝以上的地主,不過一萬餘戶。
基本上做到了,良家子家家戶戶有其田。
如今,太上皇朱元章,攜太子朱雄英一道,自南京來北京已經住了一段時間,即將西巡西京長安,視察甘肅衛所,並且下成都會見諸吐蕃佛頭,還要去昆明,見見因為馬皇后病逝導致心情抑鬱,身患重病的大明黔國公沐英。
如今的大明,國富而民足。
木薯被大量種植在南方,北方的衛所官兵們,人人都可以吃到從南方送來的木薯幹,北方欽察斯拉夫人種的黑麥,他們自己跟著高麗老農學種的耐寒稻穀,還有山西陝西的糜子,高粱米,甚至還有大明的西寧衛從青湟採購而來的青稞麥。
一種名為“落花生”,在兩廣地區被稱作“番豆”的豆子也廣泛培植,此物本就是西南原產,但傳到東南亞後,又被廣東人帶去種植,多產又有油,十分適合遼東衛所種。
想要吃青菜,有諸葛菜,蘿蔔,大白菜,胡蘿蔔,還有苜蓿草,各種泡菜,以及被廣東人成為鵝仔菜的生菜。
此菜夏日多多種植,用烘焙法制成菜乾葉子,冬日裡煮在糜子面高粱面或者青稞面裡,十分香甜。
這一切,都是因為,大明皇家銀行愈加堅挺了,大明銀元,值錢。
他們穿著暖和的棉衣,棉鞋,燒著山西的煤,甘肅和陝西的火油,冬日裡不缺燃料,也能燒熱茶湯來飲用,少了許多病症。
因為朱雄英曾經親自去甘肅巡邊,帶去了養生八寶茶的方法。
甘肅等地的衛所官兵,漸漸流行起一種早上喝罐罐茶的習俗,有條件的加入紅棗枸杞,烤點炊餅吃,端是享受。
他們,再也不用吃替代茶葉的薄荷葉,藿香葉,還有那難聞的魚腥草幹。
講武堂畢業的將官子,又給各地官兵衛所帶來了很多新奇的武器,更加便捷的燧發後膛槍,用火摺子點火扔出去就可以觸發的手雷,用陶瓷燒製外殼,還有一種箭失,被稱為火箭,長足有三尺多,一箭射出去,足以將一匹奔馬炸成肉渣。
這種箭失,比起火槍還快,將士們都很喜歡,因為燧發後膛槍,還得裝填子彈。
如果大量準備這種火箭,射的快,比開槍開準,殺傷力也大。
更厲害的是,這種箭失也能射有毒的毒箭,據太子殿下朱雄英所說,靈感來自於什麼李如松碧蹄館之戰,可是李如松是誰?碧蹄館不是高麗的地方嘛?
還有一種名為迫擊炮的火炮,此炮架設簡單,可以拆卸,放在神臂床子弩的弩床上,就能守城,拆解下來擺放在地上,就能用來調校高度,射擊一百丈外的蒙古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