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大明,南方北方只見的仍舊如此。
翰林劉三吾,就曾經對朱元璋說:“北人當以威制,南人可以德化。”
還有些文臣說,北人粗俗鄙陋,不堪為伍。
其實在這些南方大臣眼裡,淮西之人也算是北人,尤其是在黃河奪淮之前,淮西這些地方的人說話和河南,中原一代基本一樣,畢竟很多是靖康恥時從北方逃難過來的。
而南方文臣們還寫過詩歌“馬上短衣多淮客,豈有桃源可避秦”。
他們以此來嘲諷淮人是短衣武人粗鄙,靠著和秦一樣的效死命奪得了天下。
這也是洪武十五年科舉之後,北方舉人世子屈指可數的原因,當年北方的金朝,巔峰時期,人口五千餘萬,經濟,文化,都較為繁榮,在很多地方對南宋佔據優勢。
到了元朝,南方雖然比較富庶,但經濟中心依舊是北方。
所以,許多儒學世家,對於朱元璋的洪武大明朝,心中還有些微微的牴觸態度,當年不少漢人儒家大地主,跟著元順帝跑去了大漠草原。
要想將大明的南北割裂治好,非得下重手。
南人為北官,北人為南官,在北方也開科舉,開武舉,收北方武風鼎盛之地的土豪良家子,這還不夠。
還需要在北方,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
這個中央政府,得有決策權,有生殺予奪大權。
大明的天子,最適合不過。
天子守國門……
想到朱雄英提出這句話時的表情,朱元璋總感覺有些怪怪的,似乎後世子孫,因為這天子守國門出過什麼事,總有些心緒不寧。
北方,需要一個天子坐鎮。
開封交通便利,但是無險可守。
西安倒是有險可受,但黃河決堤奪淮之後,水運漕運困難。
再加上,當年八水繞長安的西安城,被蒙古人治成了最炫民族風。
元朝因為是金德,金生水,每隔一個月就有小型水災,但是元朝的主要大地主不太重視農田水利,導致關陝平原很多漢唐宋代的水利設施都荒廢。
他們的司農司,做了一本農桑輯要,還要刪刪減減,只出刪減版。
而蒙古遷徙過去的蒙古本部牧民,普通蒙古人,也沒有享受到大元帝國的福利,很多蒙古老百姓窮的叮噹響,也只能靠給蒙古黃金家族的大地主放牧,養羊為生。
大明,自然要規避這些問題。
朱元璋之前曾經派朱標去考察過開封,準備遷都開封,但是開封已經不適合了。
西安考慮過,但是去了西安,還是控制不了河北等地,唐朝時安史之亂已經給出了答案。
還有,定都西安的話,若是有黃巢之亂,有亂賊將江南賦稅地攻佔,西安自破。
如今看來看去,只有北京……
而北京也必須得有天子坐鎮。
只有天子,才能號令全國,調集賦稅,將各種物資資源運到北京,保證北方的經濟繁榮,還能夠籠絡北方的豪強世家,地主階級。
朱元璋自己再以太上皇身份,率同樣的六部官員,坐鎮南京。
如此,兩京輪戍,資源分配可以更加均衡。
朱元璋能壓得住老臣,朱標新皇登基,重用新臣,也可以拉起自己的一套班底。
以後,天子守國門,太子則在成年後到南京坐鎮,等天子老邁,便退位讓賢,為太上皇,去南京養老,由太子登基為皇帝,守衛北京國門。
這是朱雄英,朱元璋,朱標三個人,商議之後的最佳策略。
也是無奈之舉……
朱元璋敏銳的發現,如今大明要是不這麼做,直接遷都,朝中必起內亂,甚至朱明的江山會有割裂的風險,當今的應天府朝廷,高位全都是淮人,中層和底層也多是南人。
驟然去了北方,這幫人失去高位,不搞事情才怪。
而且,南北兩京輪戍,可以保證不會人亡政息,起碼,太上皇,皇帝,太子,如果同時在世,執政的基本方針策略,可以按照朱雄英所寫的《皇明政綱百年大計》一個個完成,起碼在朱元璋在世,能完成五五計劃,為大明打下一個好底子。
朱元璋自己遜位讓賢,成了太上皇,既有皇帝的權勢,還能讓朱標順理成章提用新人,打壓朝中成了氣候的勳貴,再提拔一批新文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