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達康當然是一個聰明人,否則他也不可能出現在如今的朝堂之上,只是當他站在這個朝堂之上,身邊站著的全部都是和他一樣聰明的人的時候,他就算不得什麼聰明人了。
聖德皇帝自然能夠看出來,他之所以會做出這種事情,並不是為了譁眾取寵,而是他心中的信念,他對於李彥西這個人的認知告訴他,那個人絕對不是李彥西殺的,因為心中又這麼一個信念,所以他就站出來了。
李達康從來都是一個剛正不阿的人,相比於內心雖有理念,但是尚且還懂得一些變通的李彥西來說,他的性格要更加剛正一些,對於那些原本稍微可以變通一下的事情都不願意通融,對於好友清名被汙這種事情,那是更加不會坐視不理了。
所以,當皇帝陛下要他拿著聖旨去涼州處理貪瀆案的時候,他幾乎是毫不猶豫地就答應了。
別人不清楚李彥西,他李達康是清楚的,因為就在李彥西出事兒的那一日,他還曾與李彥西在京城的酒樓之中喝了一些酒,兩人之間談論的事情,碰巧就是那涼州刺史田羽芳在堤壩垮塌事件之中的責任,李彥西當日還曾與他說,自己已經上書,奏明瞭災害發生的時候,死亡的人數,還有涼州旱災真的救濟糧食的發放情況以及災民的慘狀。只是不知道為什麼,當天晚上李彥西的妻子就在與他爭吵過後自縊而亡,再之後,就又出了一個李彥西預謀殺妻的版本,而那個所謂的彈劾涼州刺史田羽芳的摺子到了現在都沒有送到皇帝陛下的手上,皇帝更是從頭到尾都沒有在朝堂之上提起這件事情。
李達康雖然並不清楚田康邦和田羽芳乃至於宰相李運。之間的關係,但是,出於一種為官多年的本能的直覺,他覺得,李彥西蒙冤獲罪的這件事情與那個田羽芳絕對脫不了干係。
否則為什麼偏巧李彥西要彈劾田羽芳的時候,他自己就出了這麼一檔子事兒,而與此同時,他的摺子在後面也沒能夠遞送到皇帝的手裡呢?
就算李彥西真的是有罪的,但是他的摺子總需也是無罪的,便是呈上去給皇帝陛下看一看原也無妨,若是沒關係的話,也不會有人會專門注意到要把他的摺子給按下去吧?
既然如此,而現實又是李彥西的摺子還真巧就被按下去了,那就說明,第一個拿到李彥西摺子的人,也就是左都御史田康邦,與這個田羽芳之間有著勾連。
之前,李達康對於這一點還只不過處於一種自己簡單的判斷而已,並不能夠完全證實,算是處在一種懷疑了別人卻沒有證據的階段,但是當他今日一反常態,所有的病似乎都好了過來,專程來到朝堂之上為田羽芳說話的時候,在李達康的眼裡,怎麼看,都怎麼有些此地無銀三百兩了!
不單單是他,整個朝廷上下只要稍稍有心的人就能夠意識到, 這個田康邦今日有些反常,而他如此反常地護著那個八竿子也打不著的涼州刺史田羽芳,其中必定有著什麼他們不知道的內情。
只是,田康邦當然知道自己今日的行為有些欲蓋彌彰,但是他已經沒有什麼別的辦法了,若是不上朝在皇帝面前為自己的弟弟說幾句話的話,若是真的讓那李達康查出來一些什麼,到時候不單單是田羽芳,就連他田康邦自己都有些脫不了干係。
要知道,這些年來田羽芳送來京城的財物,一半送到了宰相李運的手裡,剩下的那一半,可都是孝敬了自己這個親愛的哥哥,更不要說,當初藉助赤色鎏金招攬超一流高手,讓他們殺死李彥西的決定也是自己給出的餿主意,如今卻是賠了夫人又折兵,沒能夠殺掉李彥西不說,連田羽芳擁有的那一座秘密的紫金礦脈的訊息都走漏了出來。
王朝不能容忍土地兼併,更不能容忍私自挖掘礦脈。
私自挖掘礦脈性質惡劣,一來是相當於直接偷走了王朝的資源和錢財,二來,工部安排之下的挖掘工作是井井有條按部就班的進行著的,是有著自己的章程和規範的,即便是這樣,每年參加採礦的礦民都會死傷好些個,這種沒有經過朝廷認可就私自進行挖掘的礦脈,因為沒有嚴格的章程限制,參加挖掘的人和主事的人都不夠專業,很容易就會破壞周遭的地脈和水脈,對於農耕環境以及進一步的資源採掘都會造成極大的威脅,這些威脅,不論是那一種,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來處理和恢復,而且一旦採掘不慎,死亡的人數一般來說會比工部的採掘隊伍的死傷多上很多,值此最需要青壯力的王朝盛世,勞動力的死亡是不被皇帝所喜歡的,所以,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私自採礦都有著很多的弊端和不可取之處。
但是,這種事情之所以還是會發生,就是因為一個礦脈能夠帶給一個人的財富和力量是相當的大的,就算是有人明知道會面臨天災人禍的危險和被王朝發現的危險這兩重生理和心理上的威脅,但是,只是為了那一點的利益,就足夠他們鋌而走險,因為礦脈能夠帶給一個人的利益實在是太大了,那些錢幾乎多的讓他這輩子都花不完,這些,對於愛好廣泛,喜歡玩和享受的田羽芳來說,自然是一樣也不能少,都需要用大把大把的金錢來支撐,所以,他根本就沒有放棄的理由。
事實上,在王朝初期的時候,為了避免官員因為俸祿不夠而不得已做了貪官的事情再次發生,王朝決定發放一部分的養廉銀子,顧名思義,就是在基礎工資的情況之下再多發一部分的銀子給王朝的官員使用,這些銀子就算是額外的俸祿,而發這些銀子的目的,就是字面上的意思,為了幫助官員們培養一個清廉為官的作風!
有了多餘的銀錢,他們的基本生活能夠得到保障,而且還可以用這一部分銀子進行一些小小的享受。
人都是有惰性的,一旦心中的慾望得到了滿足,就會止步不前,若是一個官員憑藉著朝廷發放的俸祿就可以活的十分的滋潤,那他又有什麼必要去冒著風險昧著良心去貪汙受賄呢?
這個養廉銀子的措施一旦施展開來,朝廷之上的舞弊貪瀆之風立刻就肅清了不少,在當時也確確實實起到了十分明顯的效果,但是時間一長,到了幾十年過後的當下,就又有些不太起作用了。
所謂人心不足蛇吞象,過上了好日子,人當然會興奮一段時間,但是等他適應了這所謂的好日子之後,他的眼光就會落在更加好的日子之上。
他們就會開始想,自己是不是可以過得更好。
所以,貪汙,受賄乃至於賣官鬻爵的事情,又死灰復燃,在幾十年的時間之中一點一點地重新回到了王朝的廟堂之上。
而那養廉銀子的發放原本就加大了國庫的負擔,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貪瀆之風再次興盛,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對於王朝來說絕對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聖德皇帝並沒有撤掉養廉銀子的打算,畢竟給出去的好處若是真的收回來的話,那將會造成極大的動盪,人們都是這樣,你額外給我的東西,若是時間長了,我就會把它當做理所當然,若是有一天你不給了,我就會恨你恨到骨髓之中。即便是皇帝,想要把整個王朝上下所有官員的養廉銀子再給收回來,即將要面對的壓力,那便是他這個天子也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承受的了的。
養廉銀子不能收,那麼想要解決問題,就只有清本溯源。
而眼下阻礙王朝繼續發展下去的根由,最大的問題依舊在土地兼併這一項之上。
土地兼併的越多,國庫的糧食就越少,經濟壓力就會越大,財政上的壓力大了,就只要透過增加賦稅來解決,而農民的土地本來就變少了,還要增加賦稅,百姓和官府之間的矛盾就會越來越計劃,若是真的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出現叛亂也是情有可原的。
這一朝之所以會出現,本就是因為上一朝土地兼併的問題使得百姓和官府之間的矛盾激化,才有了後來的起義以及如今的天運盛世,聖德皇帝無論如何都不願意走上一朝的老路,所以,這一次,他賜尚方寶劍,直接給了李達康事急從權,先斬後奏的權利。
他清楚,這個傢伙是真的敢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