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灩澦大如象,行人且莫上;
灩澦大如馬,瞿塘不可下。灩澦大如鱉,瞿塘行舟絕,
灩澦大如龜,瞿塘不可窺,”
南朝酈道元《水經注》記其諺曰:
——我是分割線——
“這就是江天險峻第一的夔門了吧。。真是鳥盡絕頂,行船巉絶之處啊。。”
夔州,著名的瞿塘峽中,太平水軍右郎將王重霸,也在水輪大船上望著遠處險峻奇秀的峽江山勢,不由有感嘆道。
原本在一片殘敗和凋敝到幾乎人煙淼淼的峽州、歸州境內,還算敞闊和開朗的江面,和傾斜如飛鳥翼的徐緩山勢,到了這裡就頓如被扼緊的咽喉一般的,收縮到了某種極致一般寥峭陡立起來。
在左邊赤甲山和右邊白鹽山之間兩岸如削,巖壁高聳。在燦爛的陽光下,赤甲山略顯紅色,白鹽山呈灰白色,隔江相望,一個紅裝,一個素裹,可謂奇景。
大江在懸崖絕壁中洶湧奔流,仰視碧空,雲天一線,峽中水深流急波濤洶湧,奔騰呼嘯,令人驚心動魄。泛白發青的山壁跟腳上,是一大截歷代漲水線所留下層層痕跡。
而江面最窄處不足百尺,宛然是天生從群山中劈出的大江門戶;因此被稱為是夔門,取義夔州門戶,又是巴蜀咽喉;乃是與北方陸地上的劍門關一起,自古就有“險莫若劍閣,雄莫若夔”的美稱。
峽谷窄如走廊,兩岸崖陡似城垣,其間又遍佈著若隱若現的棧道、懸棺和歷代名人雅士留下的大小題刻。杜甫就曾有詩云:“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
瞿塘峽西口的山壁上,便是大名鼎鼎的瞿塘關所在了。關城本身並不算高大看起來並不起眼,但是正當絕壁上的道路要衝所在,一面就是深峽絕壁下的大江奔流,一面是重疊而上的陡坡峰巒。
只有一條沿著赤甲山壁和山緣蜿蜒而上的狹長古道,穿過關隘通往西面的夔州治所——奉節白帝城。更關鍵的則是江面上的天然行船天險——灩澦堆,又俗稱燕尾石,乃是峽江道中流的第一險阻所在。
正所謂是“白帝城邊足風波,瞿塘五月誰敢過。”(《荊州歌》李白)如今正當八九月份,並不是水勢最大最適合行船的季節,被江水沖刷的上大下小宛若蘑菇的大半截灩澦石,就這麼簇立在水面上。
而在寬大數丈的灩澦石裂隙之中,猶自殘留和鑲嵌著許多朽爛不堪的發黑船骸碎片,那都是歷年歷代冒險行船江上的犧牲者所留喜愛的殘跡;江風呼嘯激浪排空之間,仿若是歷代的冤魂亡靈在徘徊期間的大聲嗚咽。
然而這篇還算平穩的江面上,卻又數艘形制怪異的平板大船,正在拖出淡淡尾跡緩緩的逆流而上,向著這片號稱舟舶絕命之所的灩澦堆靠攏而去。
船頭上還有伸出的粗大長杆和搭鉤;就這麼在水花翻滾之中一點點的逼近了江流旋聚之間的巨石;這也引起了關城之上隱約潺動的守軍注目。
“真是乖乖個怪了。。”
“奇了,真是奇了。。”
“這些大板船沒有帆纜,也不用划槳,更無人拉縴,又是怎麼怎地自己游上來的。。”
“這又是什麼情形。。下游賊軍又有什麼的一動麼。。”
負著留守瞿塘關的鎮扼使秦世功,排眾而出抬手眺望到。
“莫管他那多了,都給我打起精神來,看好了關防了。。炮石木料、箭矢,只要下江賊軍敢來,便叫他有多少死多少。。”
出身荊南軍虞候的他受命留守當地,就是為了防備這些湖南賊軍可能的追擊;為此節度使宋浩不惜以堂前失儀、心生怠慢唯有,處決了當地出身號稱有功的原關將。
要知曉,當初本地的八百官軍就是依靠這個天然之險,將數萬循江而上的賊軍,給阻擋的不得寸進而最終潰滅於峽江道沿岸的。如今他更有土客兵馬兩千餘人。
而在江中沉悶衝撞和敲擊的震動中,號稱太平水軍之中水性一流,身披杜仲膠皮水套的水鬼隊宋得一,也在滿心的忐忑當中驚醒過來。霎那間他就動作麻利的飛快爬上了,左右搖晃和顫動不斷的船頭搭杆;
只見他形似矯健猿柔一般的,又緣著長杆手腳並用的穿過江水蒸騰而起的霧氣,跌漲湃蕩的水花陣陣,最終揹負著粗大的繩索,穩穩落在了被江水沖刷十分光滑的巨石邊緣上。
但是其他幾根搭上來船頭長杆上,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他一般的順利登上巨石堆頂;很快就有人被激盪而起的浪花拍中,而抱著溼漉漉的長杆滑落下去。
又有人雖然攀上了青黑色的灩澦堆邊緣,但是因為高低錯位的突然變化卻是失手滑落下去,就此跌進了巨石旁的渦流之中,又在盪漾之間衝卷的不見了蹤影。
直到重新被綁在身上的牽繩給從江裡拖上船來的時候,卻是已然是失去了知覺。最後能夠和宋得一一般站上巨石堆,就只剩下其他兩個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