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我知道,”他一說名字,我就想起來了,“美國紐約,廢棄工廠,陸鴻明!”
“楊皇主居然還記得我,是在下的榮幸啊。”他上來輕輕地抱了我一下。
“怎麼會忘呢,早年的修煉經歷,是一份珍貴的寶藏。”我笑著說道。
他是我紐約之行偶然碰到的,在一個廢棄的工廠裡,以陸鴻明為首的一些儒家弟子,被美國的異能者誤認為是九州的異能者,雙方爆發了爭鬥。
我當時幫了陸鴻明他們一把,之後就分開了。
“你們儒家出世了?”
和陸鴻明敘舊之後,我奇怪地詢問儒家的情況。
儒家的領袖是孔子和孟子,他們兩個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人物,之前一直沒有露面,那麼短時間是不會出世的。
如果儒家出世,那麼主持著應該是後代弟子。
“還沒有出世,聖賢們還在沉睡中,我們這些小輩倒是甦醒了,不過誰都不敢越級執掌儒家,所以要等一位賢士甦醒主持大局。”
陸鴻明謙遜地回答我。
我從他身上看到的,滿滿的都是禮儀和等級之分。
儒家最讓我欣賞的是禮和弟子的德行,人人都彬彬有禮,學識豐富。
最讓我厭惡的是等級之分,上下序列,等級地位分得清清楚楚,好在這是修界,等級之分沒什麼大不了的。
放在追求民主公平的凡俗,這就是封建陋習。
“要賢士出來才能主持儒家,那得是什麼級別的人物?你隨便說幾個我聽聽看。”
跟他說幾句,我倒是來了興趣。
儒家對中華民族的影響非常深遠,以前外國人都把儒教當成中華民族的國教的。
“最起碼也要明代的顧炎武和王夫之,才有主持儒家的資格,我說的這兩個只是儒家級別低下的賢者。”
陸鴻明想了片刻,回答道。
我問了他賢者算是什麼等級,是怎麼劃分的,結果他的回答讓我哭笑不得。
儒家的等級劃分,是按照弟子們對儒家教義的理解和拓展程度來劃分的,並不是用修為劃分的。
儒家內部分為“聖人”和“賢者”兩個等級,合在一起就是“聖賢”。
聖人級別的只有5位,包括孔子和孟子在內,合稱儒家五聖,賢者級別的就多了,只要提出了自己的學術理論,並且被儒家五聖承認,就能入賢者之列。
像是陸鴻明剛剛說的顧炎武和王夫之,他們兩個創出了儒家的一個分支,理學。
“那你們恐怕還要等一段時間。”
經過初步的瞭解,我算是看穿了儒家,這是一個學術研究狂熱組織,並不適合我。
大楊皇朝需要一個國教,我近些年也在尋找合適的教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