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本地人有了官司案子要來縣衙,都是直接通報,不敢擊鼓。一旦擊鼓,這事兒就不能是小事。這太平年代的小城中的小百姓,就算是往這鳴冤鼓前一站,心裡也會害怕,能不敲就不敲。
能悄悄地把冤屈給平了,就是知縣大老爺為名做主了。
所以當鳴冤鼓再次咚咚咚的響起時,先是震動了整個縣衙,然後幾乎全城的百姓都被嚇到了。
誰在擊鼓?
誰在喊冤?
誰這麼大膽?
誰這麼胡鬧?
是誰?
但是升堂還是得升起來了,鳴冤鼓響了,第一時間升堂,這是縣太爺無論如何都不能避的,這是大宋最起碼的規矩。
威武喊過,大鬍子和光頭還有封首領、狀師四人走上大堂。
“何人擊鼓?”縣太爺端坐明鏡高懸匾下,看年紀四十出頭,白皙紅潤的臉昭示著優渥的生活,一雙古井無波的眼睛讓人看不出喜怒哀樂來。
大鬍子和光頭還有封首領跪下磕頭:“拜見知縣大人。”
知縣驚堂木一拍,道:“堂下何人報上名來。”
“在下安康城人,應勝、於厚,在下京城人封山。”三個跪著的人道。
狀師則站立拱手道:“在下銀月城劉大明。”
這劉大明不僅是狀師,也是秀才,大宋律例,秀才見官不需行跪拜禮,這是秀才的特權。
縣尊大人點點頭道:“你們所為何事,狀告何人,狀紙遞上來。”
說話間,大堂外擠滿了老百姓。百姓們已經十幾年沒有聽鳴冤鼓響起了,現在再次聽到,都非常好奇的放下手頭的事過來看。大堂外起碼有七八百人,縣衙外寬闊的馬路幾乎已經全部被人站滿了。
李萱兒和三個護衛站在最前面,能看到聽到堂上發生的所有事情。
大鬍子應勝把狀紙從懷裡逃出來,遞給旁邊的衙役遞給縣尊。
縣尊接過狀紙一邊看一邊道:“你們先起來吧。”
地上三人起身。
一炷香之後,縣尊再看向三人的眼神發生了變化。有些深不可測,有些玩味,當然了,堂上只有劉大明劉狀師和封首領看出了縣尊眼中這細微的變化,在其他人眼中,縣令大人的眼中則滿是對於百姓受了冤屈的擔憂。
“應勝,你既是那王家女的叔叔,那她的父母呢?”縣尊問道。
應勝拱手道:“稟告大人,我那表妹與表妹夫都是不會說話的小百姓,若是讓他倆上堂來,那大人您問上一天,他們也說不出一句話來,因此委託我這個表兄代替他們為女兒伸冤。”
縣尊掃了眼劉狀師,微微點點頭,道:“既如此,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