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付費才是終端。
而真實大資料,猜你喜歡,卻可以更精準的變現,甚至具備引導的力量。
這是虛假資料並不具備的東西。
“人可以操控的並不是資料,而是軟體,但最重要的東西從來都不是軟體,而是資料。”
季風笑了笑,有一個一點就通的女朋友,還真是省心啊。
哦,或許現在應該叫未婚妻了。
“沒錯,【指尖】這種短影片APP的技術含量真的不高,我們指尖能夠在短短三個月裡做出成品,也不是因為我們多牛逼。
公司目前的技術力雖然有長足增長,但和大廠比起來依舊不算什麼。
所以軟體發行上線這件事情,拖時間沒有意義,拖越長的時間,大廠對於我們這個APP的瞭解就越深刻。
瞭解的越深刻,他們就越忌憚,這才是最糟糕的情況。
想把這個東西做出名堂來,就得速戰速決。”
季風解釋的很清晰,不止是溫暖,連前面的葉雨薇理解起來都沒有絲毫壓力。
所以,這就是季風把上線日子定在4月1日的原因?
“出其不意?”
“是有這個意思,但也和我對大廠的瞭解有關,他們的缺點太明顯了,你懂的。”
提到大廠的缺點,隨著這一兩年來的接觸,溫暖也逐漸清晰起來。
大廠的實力足夠強大沒錯,但也會因為太過於龐大,又有著諸多的股東,導致了運營流程緩慢。
在知道指尖做短影片APP【指尖】後,其他大廠很有可能直接照做一個出來。
短影片這東西,你要講技術……
那真沒什麼可說的。
但做出來就行了麼?
沒有足夠強大的領導團隊支撐,足夠優秀的大資料分發機制,足夠龐大的資金投入,足夠深的內容和廣度,還是不行。
短影片APP本身,就需要流量和內容。
不砸錢,這玩意就做不起來。
而一個使用者一旦習慣了一個軟體後,他就會留下很強烈的使用慣性。
假如一個活躍使用者的獲客成本,大約是20元RMB。
那讓他們轉頭去其他同型別的軟體,那這個獲客成本可能要翻倍,甚至2.5倍以上,達到50元一個的程度。
使用者的使用慣性是很強烈,也很難改變的。
比如習慣用B的人,再讓他們用其他站就很難受。
習慣用抖的人,也很難再去玩快手。
這就是使用慣性。
大廠的反應一直都很慢,如同龜速一般。
他們就算抄了【指尖】,最開始的時候,在無法預知這個行業前景的情況下。
也不可能和指尖直接正面硬剛,愣是對著一起燒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