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剩下一位楊姓專家則是去鼻菸壺這邊。
五個人都在那裡仔細的看著。
過了很久,幾個人把所有的東西都看了一圈,都已經是一個多小時以後的事情了。
這應該是交流的環節。
但是現在沒有這個環節了,直接變成幾個人為楊總服務。
而隔壁的交流會沒了幾位專業和主場的人,也失去了一些味道。
眾人看完,在那裡低聲探討了一會。
老房最先拿著毛筆開口了:“楊總,這一套湖筆是王一品齋筆莊,始創於清乾隆年間,是國內最老的一家生產和經營湖筆的專業筆莊,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
大家都知道,這筆我就不說了,他們的湖筆歷史悠久,工藝精湛,素有毛穎之技甲天下之稱。
而且他們的工藝傳承有序至今沒有斷層,所以不管是選材和工藝上基本上看不出來太多區別。”
說完,拿起一支筆開口說道:“這幾支筆按筆種來分的話,是湖筆中的‘玉蘭蕊’,形似玉蘭花蕊而得名。湖筆製作工藝多達一百多道工序,參與的人也多,自然沒辦法留名。
但是筆桿上的刻字根據筆的質量,所刻之人的水平不一樣,這款象牙鎏金筆,肯定是出自大師傅之手,這種人數量比較稀少。
博物院裡有一款清朝嘉慶年的一款湖筆,細節上幾乎是一致的。”
幾人都是點點頭,認可他的說法。
對比的方法在古玩鑑定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種之一。
楊總沒說話,安靜的聽著。
過了一會,就聽到老房在那裡繼續說道:“所以我個人判斷,這可能是清朝嘉慶年間的,不過……這兩支筆,工藝上倒是沒什麼區別,但是這刻字不是出自同一人之手。”
遲疑了一下,指著其中一款說道:“這一款也是出自大師之手,但應該是有過缺失,後來補上去的,可能是清朝末年的。”
又指著最後一根說道:“這一根就比較明顯了,是後仿的。”
聽到這話,楊總輕輕點了點頭。
這一套東西拿到也沒有太久,總不能所有的東西都找專家來看看。
隨後笑道:“辛苦房老了。”
老房謙虛了一下:“楊總客氣了。”
一個結束,那自然是其他的。
一個一個被印證了下來,基本上和王青松的結論差不多,有差距,年代的懸殊比較小。
但是最後一個乾隆年粉彩龍紋碗倒是有了爭議。
老劉堅持這是真的。
一部分是沒看出來問題。
還有一部分是先入為主的觀念。
認為楊總這樣的人,特地拿出來這麼多東西。
其他都是不夠年頭的。
這不合理啊!
怎麼也有幾款是真的吧!
於是這一個就被他堅持認為是真品。
三爺一開始也認為這是真的,但是想到了王青松來過這裡,而且幾個人又被邀請過來。
帶著一絲絲的懷疑態度。
對比所有自己見過的東西,以及細節,最後給出了兩個結果。
一個是洪憲瓷。
不過這個很快就被他給否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