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烏拉圭人均國民收入居拉美首位。
經濟的繁榮掩蓋了改革和替代進口工業化所帶來的嚴重的政治經濟結構性問題。
在經濟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有,改革只在城市進行,而烏拉圭廣大農村,由於沒有實行改革,土地利用率和農業生產率都一較低,地主、牧場主對改進生產技術興趣不大,替代進口工業需要依賴出口所得外匯和黃金儲備的支援。
烏拉圭依賴進口燃料、裝置和原料,需要國內市場做基礎,而烏拉圭國內市場狹小,資金不足,各種原材料缺乏。
還有社會福利計劃和共公部門過於龐大。
這些問題在當時之所以沒有引起經濟衰退,主要是由於在兩次大戰期間及戰後一段時間內,歐洲農牧業遭到破壞,恢復尚需時間,烏拉圭傳統出口品羊毛和牛肉為大戰和美國侵朝戰爭所需,國際市場供不應求,出口呈現繁榮。
出口的繁榮為替代進口工業提供了資金,補貼了公共部門,也讓烏拉圭政府可以實施大規模的社會福利計劃,從而擴大了國內市場。
但隨著戰爭結束,歐洲復興,美國也不再需要烏拉圭的牛羊肉,烏拉圭在比阿根廷多幾年繁榮後,也步入阿根廷後塵,但烏拉圭比阿根廷更麻煩的地方在於,烏拉圭更弱小,且轉型更加困難。
今年白黨第一次在大選中獲勝,但白黨沒有能力改變經濟中的問題,很快各種經濟危機開始暴露。
在烏拉圭政治經濟結構性危機日趨嚴重而文人政府又無力解決的情況下,軍隊的角色顯得尤為重要,而作為軍方二把手的胡安內森獲得了機會。
今年2月份,烏拉圭大選中,安德內森在科恩財團、普拉里國際、新科恩重工的資助下,成功奪權發動軍事政變,烏拉圭正式進入軍政府時代,比歷史上早了15年。
烏拉圭軍方透過總統解散議會,廢除憲法,建立軍事獨裁統治。
白黨仍然是執政黨,但烏拉圭軍方透過政變建立軍政權,取得對最高決策機構、總統的直接控制,成為拉美地區
隨後聖赫塞把普拉里國際的總部從布宜諾斯艾利斯遷往蒙德維的亞,正式與烏拉圭新政府建立了明面上的合作關係。
普拉里國際可以說是小一號的科恩財團,擁有銀行部,金融部,在烏拉圭收購了一傢俬營銀行,還建立了巴西、歐洲、哥倫比亞、澳洲國際貿易通道,普拉里國際下面的公司也有十多家,還在巴西建了很多工廠,這次又在烏拉圭收購了五十多家大大小小的各種國營工廠,烏拉圭國營資本被普拉里國際大量收購。
普拉里國際在巴西大量承銷阿根廷製造的優秀工業產品,進口鋼鐵,出口鐵礦石,出售普拉里食品的汽水,啤酒,安第斯菸草的各種雪茄。
現在普拉里國際獲得了大量的烏拉圭承包訂單,然後分包給科恩財團旗下的公司。
聖赫塞也投桃報李,在烏拉圭新建立了礦業公司,貿易公司,輿論傳媒公司,透過扶持本地買辦官僚,大量進口布蘭卡市的工業製成品,把烏拉圭本土工業衝擊的七零八落,廉價的阿根廷製造湧入這裡。
安德內森政府實行了“新自由主義模式”的經濟計劃。
嚴格控制社會服務方面的預算,控制實際工資增長,減少公共部門就業人口,出售和縮減國營企業,實行統一匯率,取消對銀行和價格的控制和對消費品的補貼,降低關稅,鼓勵外國資本進入等政策。
烏拉圭此次軍事政變可以成功,也跟烏拉圭國土面積非常小人口少有關,只要控制了首都蒙德維的亞,基本上就控制了烏拉圭。
烏拉圭軍人中雖然是以安德內森為主導,但並沒有出現威望太高的人,因此軍方不是以個人,而是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統治的,這也是所謂的集體統治。
而且軍方在輿論上也聲譽不錯,烏拉圭本土的報紙和廣播電臺基本被控制,而且烏拉圭的年輕軍人也這麼認為。
烏拉圭軍人上臺後,制定了把人分成三個等級的制度,頒佈了《制度法》,從而修改了憲法,使獨裁統治合法化,保證了政治、軍事大權都操縱在自己手中,實行殘酷的鎮壓措施。
軍政權宣佈共和黨、社會黨、工會、大學生聯合會等政黨和進步組織為非法,大肆搜捕這些組織成員和廣泛陣線、紅、白兩黨中的進步人士,剝奪了1萬至1.5萬名烏拉圭人的政治權利,其中包括參加過前兩屆大選的所有政黨領導人、有在前兩屆政府擔任官職的人。
為了躲避****,最近半年大批烏拉圭人紛紛流亡國外,外流人口竟佔總人口的7%和經濟活動人口的12%,率先走出危機的布蘭卡市成了烏拉圭人的好去處,烏拉圭人除了回流歐洲,大部分被布蘭卡市吸納。
普拉里國際航運的客輪,每天不間斷的來往三地,布宜諾斯艾利斯也是烏拉圭人的目的地之一。
這也是布蘭卡市人口今年快速增加的原因之一。
烏拉圭人可以輕鬆融入布蘭卡市,東岸省本身曾是拉普拉塔聯合省的領土之一,只是在英國人和巴西人的支援下才被迫分割出去。
聖赫塞以最大的誠意歡迎烏拉圭移民,布蘭卡市的烏拉圭人新移民最多的時候竟有20萬,而且還在不斷增加,只是後來也分流不少到阿根廷各地。
……
在安德內森總統的支援下,除了普通烏拉圭人,盤踞在蒙德維的亞巴西人被迫大量退出烏拉圭,有很大一部分在各種輿論的倡導下,選擇去罪惡源頭布蘭卡市尋找機會。
而聖赫塞在布蘭卡市卻制定了最完善的外國人創業扶持政策,布蘭卡現在不缺人,卻缺乏優秀的工商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