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神級政治人才的生活,他在為官一年多的時間裡,從縣令又擔任郡守,同樣是政績不俗。
他升遷的速度已經很快了,從縣令又擔任郡守,郡守這個位置都還沒有做多長時間呢,可王羽又要提拔他了!
相比之下,盛瀾道的那個位置,確實有些特殊,在蘇定方的大肆殺戮之下,基層官員匱乏,之前的那些科舉的人才,大部分都後來一步步被調任到了盛瀾道。
而且,如此短的時間之內,民心也遠遠未曾歸附。
故而,在這裡,王羽足足派了兩位神級政治人才,搭成了這個領導班子。
儒家出身的荀彧,再搭配上法家出生的申不害,或許也有相得益彰之處。
河北道刺史,王贄,別駕,王安石。
河東道刺史,杜如晦,別駕,姚崇。
山陽道刺史,高熲,別駕,王導。
燕北道刺史,蕭何,別駕,張選。
燕南道刺史,長孫無忌,別駕,王莽。
在別駕這個職位上,王羽大規模啟用了王氏一族的本家人才。
王安石、王導、王莽,這其中,年紀最大的王導,年齡都比王羽大了十幾歲了,但這三個,確確實實都是和王羽一輩的人才。
一來,這三個人確實有才,王安石的政治屬性已經達到了天級巔峰,政治能力足足高達99點,而王導比之也差不了多少,政治屬性也達到了98點。王莽雖然差點,但結合開國之君和亡國之君兩重光環於一生的他,政治屬性也妥妥的94點。
以他們的能力,一州別駕,綽綽有餘。
二來,這三個人的政績也足夠。
政治99的王安石,之前一直在擔任河北道寧平郡太守,在他的治理之下,本就富裕的寧平更上一層樓,並且,當初河東李石開率領兵馬大舉進入河北的時候,王安石也有排程之功。
政治98的王導,之前一直在燕北擔任郡太守,政績比之王安石更加顯赫。畢竟,寧平本就富裕,在大蒼是能夠排在前列的,相比之下,苦寒之地的燕北,雖然某種意義上底子差一些,但也更有發揮的餘地。
而政治94的王莽,雖然政績也不錯,但相比上面兩個人就差遠了,主要是他經常搞一些騷操作。本來一切順利,但往往最後一步,時不時的拉低一下自己的評分。
三來,因鎮東軍軍改一事,王氏內部多有怨氣,甚至包括王常在內。這三個人,也是一種另類的讓渡利益。日後,一旦上面的刺史迴歸中央,他們就是距離刺史之位最近的。
除了六道刺史和其副手之外,六道之地的各郡太守,在和趙安陵、管仲等一眾大臣商議之後,王羽也給出了新的佈置。
首先是盛瀾道。
大盛王朝與大瀾王朝被蘇定方平定之後,不僅組成了新的盛瀾道,其治下,也被重新劃分為九郡之地。
四小王朝地理位置特殊,不管是北狄又或者是大武,都只有一河之隔,雖然如今還有大劍和大昊兩大王朝作為屏障。
不過,盛瀾道之地,太守最好也有一定的軍事能力,以便在合適的時候以防萬一,以應對一些緊急的情況。
故而,第一個被王羽想到的人選,那就是在李石開發兵河北道之時立下了戰功的于謙。
以于謙的能力,不管是輔助荀彧治理盛瀾道,又或者是輔佐蘇定方和蒙武抵禦外敵,他的能力都綽綽有餘了。
而他的第二個人選,那就是同出一族的王敦了。
王敦同樣是東晉時期王氏一族能夠發展成頂尖豪城的最重要人物,“王與馬,共天下”,這個說法的由來,便是王導內掌朝政,王敦外握兵權,王氏子弟皆位居要職。
他的能力並不比王導差多少,只不過,因為王敦之亂,這才在史書中評價不如王導。
“王敦,統帥95,武力67,智力90,政治90,魅力86。”
這種能力,正好可以讓他在盛瀾道之內發光發熱。
此後,曾經在燕北道擔任郡守的兩位燕北老臣徐舟、江平,也被他調到了盛瀾道之內。將燕北眾多老臣分散到各道之內,也是為了瓦解燕北那一派的凝聚力。
再加上其他幾名調來的郡守,自此,盛瀾九郡的官員調動也告一段落。
刺史:荀彧;別駕:申不害;
邊軍主將:蘇定方;行軍將軍:蒙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