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對黑紅,在咖啡廳裡,大家脫掉小西裝,就是紅白大戰。
紅白大戰?
蘇采薇猛然間愣了一下,好像……有點get到秦縵縵的點了。
不確定的歪著頭想了想,她頓時有些啞然失笑。
秦縵縵,其實是將‘追求完美’給刻在了骨子裡的。
也許,這兩則簡訊,秦縵縵並不是在挑釁式的刻意製造衝突的場面和氣氛。
而是她非常重視這次和自己的會面,連畫面感都要設計的非常完美。
帶著這個推斷,她重新審視著收件箱裡的兩條簡訊,琢磨出了一點兒味道來。
兩條簡訊的文字,如果換個語氣來讀,完全是截然不同的效果。
回了一句‘好的’,蘇采薇忽地腦子抽了抽,回想起一個畫面來。
那是一堂選修課。
老師說,溝通是有三個要素的。
在溝透過程中,文字資訊和語音資訊所傳遞的資訊量是不同的。
根據研究,文字資訊僅能表達7%的內容,而語音資訊則可以傳遞更多的資訊。
文字內容、聲音語調、肢體表情,在溝通中的效率佔比為7:38:55。
也就是73855定律,這是是心理學教授艾伯特·麥拉賓在70年代,透過10年一系列研究,分析口頭和非口頭資訊的相對重要性,得出的結論。
也就是說,在人們進行語言交流的時候:
55%的資訊是透過視覺傳達的,如手勢、表情、外表、妝扮、肢體語言、儀態等等;
38%的資訊是透過聽覺傳達,如說話的語調、聲音的抑揚頓挫等等;
剩下只有7%來自純粹的語言表達。
而從更廣義的大眾傳播角度來說,後來的科研成果也表明,在人類所有的感知資訊中,視覺資訊佔到了83%以上。
如果一個人的發音如果渾厚有力,那麼他就會給人一種可靠,自信的感覺。
如果一個人的發音軟綿綿,沒有力氣,那麼他給人的感覺就是不自信,不靠譜,甚至不老實。
說話時,‘說了什麼’只能傳達7%的資訊,而‘語氣、聲調、速度’卻能傳達38%,是前者的5倍之多。
如果不重視聲音,和人溝通時就會損失近40%的內容。
結合剛剛和秦縵縵的溝通來看,不管她對秦縵縵那兩條簡訊的猜測是不是正確的,但顯然,秦縵縵傳送的文字資訊因為沒有視聽內容,讓她陷入了思索,要去猜秦縵縵到底是什麼意思。
當然,最直接的方式是見面說,但這不具備即時性。
退而求其次是打電話,解決了即時性的痛點,卻忽視了人們需要延遲處理資訊的需求。
比如剛剛在上課的時候,秦縵縵如果打來電話,自己只能是結束通話,這是課堂紀律問題。
那麼有沒有可能,自己開發一個語音通訊軟體出來,如同現在企鵝一般?
蘇采薇現在是越來越覺得企鵝太花裡胡哨了,那個企鵝秀、企鵝炫鈴、企鵝遊戲什麼的,太不知所謂了。
太偏社交化了。
她理解企鵝作為一家公司,天生有謀取盈利的動機。
用小男人的話就是‘流量肯定是需要變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