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對學校來說,是實實在在的虧損,是現金淨額的虧損。
就像企業一般,學校對一些事情,也可以掛往來賬,比如基建,延遲結算,尾款拖個幾年是常事。
工程人最不願意的,就是接學校的活。
真逼急了,他們可以去地方機關門口拉橫幅。
打擊報復肯定有,但死不了。
可要是學校門口……
上一次這麼幹的,現在墳頭草長得墳頭都不見了。
甚至,在絕大部分正廳級高校裡,武裝部是有槍的。
在學生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這部分高校的武裝部持證人員,是有無需請示彙報的緊急開槍權的。
死了活該。
但是買實驗材料、裝置維修維護等等,這是得掏現金現過現的。
特別是世紀初,大量裝置、材料是需要進口的。
裝置緊俏的年代,打白條,國內好使,國外可不慣這事。
這就是為啥炎黃集團提出來的聯合培養企業掏錢,讓常務副校長吳有福眼神都變了的原因。
這種模式進來的錢,用財務報表來解釋,是經營性收入,可以支付一切成本支出,而不是受限極多的營業外收入。
理論上,它不存在任何支付的限制。
哪怕炎黃集團給出來的錢很少,甚至只對他們所需求的專業進行補貼,都是學校所願意的。
聚沙成塔,蚊子腿再小它也是肉。
而且……
這個金額是可以談的,按照炎黃集團提出來的方案,學校完全可以將這部分專業的專業課成本給轉嫁出去。
且,實訓,是對學校的就業有著相當大的促進作用。
畢竟,老師愛看大學生們那些清澈的眼神,企業可不願意。
他們需要的是,來之能戰的牲口。
學校沒有拒絕的理由。
只是需要一個好看的吃相。
宋儒華的一番論述後,卿雲又開啟了麥克風,接過了話題,“在我看來,校企聯合培養人才的模式,有兩大好處。
第一,這是學校、企業、學生三方共贏。
學校實現了開門辦學,及時把握市場動態和學科前沿,教育教學效果明顯提高;
企業培養一批熱愛企業的精英隊伍,促進了企業的發展;
學生能有效提升其綜合素質,培育團隊精神,增強競爭力,拓寬了發展空間。
第二,這是大學擴招的時代大背景下,教育教學改革的重大創新,以定向模式與企業合作培養專業人才,對高等院校尤其是應用型專業培養目標進行符合市場需求的重新定位。”
說罷,卿雲靜靜的坐在那裡,微笑的看著對面校領導的神色變化。
老子話都給你們遞到嘴邊了,連你們需要寫的報告的立意都說出來了,要是還不接住,那就是你們的水平問題了。
什麼兩財一貿、其他外國語,都是唬人的,他和宋儒華根本就沒聯絡過。
但要是華亭外國語接不住或者矯情想再撈點,他也不介意換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