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國內外,當時軟體公司人數超過千人已屬具有相當規模的大公司。
TOP號稱要組建萬人級的軟體公司,著實令人驚歎、令人振奮、令人惶恐。
《21世紀經濟報道》援用華亭國家會計學院的上市公司研究小組的研究成果,直接進行了打臉。
研究成果指出,軟體人才的管理一直都是全球軟體公司的難點。
一般說來,軟體行業有條不成文的規律,無論市場前景有多好,內部管理多麼成熟,軟體公司一年內招收的軟體工程師數量不能超過公司原有工程師的20%。
一個例證是,全球擁有5萬名員工的微軟,在過去的一年中業務發展良好,卻也只招收了數千名員工,不到原有職工比例的15%。
中科紅旗總工程師,有‘華國Linux之父’之稱的袁萌教授認為,國內公司根本不具備對5000名軟體工程師的管理控制能力。
現在TOP整個集團僅有技術人員1640名,一次性招收5000名軟體工程師,不要說是在軟體產業尚不成熟的國內,就是國際赫赫有名的軟體業巨頭也做不到。
依照樸素的商業邏輯判斷,無論怎麼擴張,最後要面對的兩大關鍵問題是‘擴張之後可以做什麼’和‘擴張之後怎麼活下去’?
別的不說,從成本端看,按照2002年國內軟體工程師的時價年薪10萬計算,僅工資一項TOP集團一年開支就需要5個億,算上社保、住房公積金差不多要7個億左右。
如果再加上辦公裝置、差旅費等,那更將是一個天文數字。
從收入端看,據微軟公司對華國本土企業的測算,按照目前國內軟體業的管理狀況,在假設銷售部門能100%順利實現銷售的前提下,一名合格的國內軟體工程師必須至少為公司每月完成2萬元的業務,公司才能維持正常執行。
依照這個指標,如果是5000人的軟體工程師團隊,每月至少應為公司創造出1億元的產值,那麼一年的產值就是12億元。
此外,加上TOP集團公佈的對全國27家軟體園建設的鉅額投入,業內人士預計TOP軟體一年至少需要完成100億元的產值才能收支平衡。
但去年,華國一年的軟體產值才300多個億。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完全無解。
當然,這是這些業內人士是那些穿格子衫牛仔褲的IT人士。
IT和風投有著天生的聯絡,而風投和瘋投也天生可以畫等號。
所以IT人士的估算,通常都是可以吹上天的,事實上要不了那麼多。
但薪酬這種剛性成本,確實是TOP的現金流無法覆蓋。
最後一問,‘TOP的核心產品在哪’直接讓TOP啞口無言,無法應對。
因為他們也答不上來。
難道說TOP不生產產品,只生產概念?
山雨欲來,此前對TOP“寵信有加”的銀行,隨著這個報道,信心也開始了動搖。
皇帝的新衣被揭破後,銀行不能再像以前裝傻了。
畢竟都是搞經濟的,再裝看不見,以後不好交代。
記者的四個問題,其實根本不涉及TOP真正的核心問題。
5000人招進來,不合適裁了就是了。
什麼產業園變洗腳城、子公司盈利問題,都是小問題,發展中的問題,不足為懼。
主營不突出的上市公司多了去了。
但27個產業園鋪天蓋地的在全國建設,所需的資金數以百億計,年利潤不足1億的TOP怎麼來承擔這樣的資金缺口?
這才是最核心的本質問題。
這關乎一個公司持續經營。
沒法繼續尸位素餐的經濟學家們也只好站了出來,這個時候再說其他的,太反智了。
於是,宋儒華的操作曝光在了陽光之下。
在產業園區建設的時候,TOP便開始了樓盤的建設。
宋儒華就是想透過這一堆堆的爛尾樓逼宮,到時候將一部分土地轉成住宅用地對外進行銷售獲利。
所以,問題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