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當秦天山看到樓頂上那些在陽光下閃閃發光的光伏板時,他頓時愣在了原地。
卿雲淡淡地說道:“隴右金城榆中縣園子岔鄉光伏電站,這是我們國家第一座光伏電站,建於1983年。”
“1983年?”秦天山倒吸了一口冷氣,他沒想到光伏發電在中國的歷史竟然如此悠久。
卿雲笑眯眯地點了點頭,繼續解釋,“比我歲數還大,到現在已經有20年了。
裝機容量10千瓦,那個年代由於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像下面我們剛剛到的那個村當時沒法通電。
自然能源研究所就利用櫻花那邊當時捐助的太陽能電池和一套光伏板,給他們建了一個光伏電站。
10千瓦不多,但夠整個村36戶居民每家兩隻日光燈的使用。
90年代,國家電網電力送到了下面那個村,光伏電站也就廢棄了。
自然能源研究所就把電站遷到了所裡面,供所裡面使用。
目前這座電站現在還在發電,去年還接入了電網。”
一邊說著,卿雲一邊打著電話,很快自然所的大門就打了開來。
幾個工作人員出現在門口,迎接著他們。
卿雲小聲地給秦天山解釋了一句:“我讓我老師安排的。”
說罷便上前和領頭的工作人員攀談了起來:“蘭工,您好。”
工作人員叫做蘭帆帆,是自然能源研究所的總工,接到陳一權的電話後,特地從金城大學的實驗室趕過來的。
他熱情地迎接著卿雲一行人,帶著他們參觀了這座具有歷史意義的光伏電站。
蘭帆帆帶著一行人走進了研究所的展示廳,牆上掛著的一幅幅老照片記錄著這座光伏電站的建立歷史和使用情況。
他指著其中一張照片,開始介紹:“這座光伏電站始建於1983年,是我國第一座光伏電站,當時是為了解決這裡無電可用的問題。”
他的聲音中帶著一絲自豪:“那時候,光伏技術在國際上也是剛剛起步,我們國家能夠在這個領域邁出第一步,是非常不容易的。
這個電站最初的裝機容量是10千瓦,雖然現在看來很小,但在當時,它為園子岔鄉的居民告別了煤油燈。”
“……搬遷後,因為部分零部件的丟失,現在整個電站的裝機容量是7千瓦,但也夠我們這個研究所辦公使用的。
早期的光伏板技術還不成熟,轉換效率比較低,而且材料也不如現在的耐用。
但是,它們在惡劣的環境下依然能夠穩定執行,這證明了光伏發電的可靠性。”
蘭帆帆向他們介紹著整個光伏電站的運維情況。
秦天山在蘭帆帆的介紹下,仔細地觀察著這座電站的每一個細節,從光伏板的排列到逆變器的運作,再到電力的儲存和輸送。
環顧四周,看到研究所的辦公室裡電腦、印表機等裝置都在正常執行,顯然這座電站提供的電力是穩定可靠的。
蘭帆帆又帶著他們參觀了電站的控制室,指著一臺正在執行的逆變器說,
“這臺逆變器是後來更換的,它能夠將光伏板產生的直流電轉換為交流電,供給我們使用。
而且,它還有自動調節功能,可以根據光照強度的變化調整輸出功率,保證電力的穩定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