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誰,特麼的也不能輸渝都!小卿,你說,我改!”
雲帝笑了笑,“其實也簡單,重點就是對汙染企業提標改造。”
陳嚮明聞言愣了一下,“不用搬?”
卿雲搖了搖頭,“重汙染的需要搬遷,但可控的,可以保留。”
站在後世看錦城這20年的發展,錦城城建過程中不是沒有犯過錯的,甚至還有致命性錯誤的時候。
但為什麼錦城的城市排名可以逐年攀升?
只是說,摸著石頭過河的時候,所有的城市是在拼誰犯的錯誤少。
還在錦城有個好處就是,從來不會短視,一個規劃下去可以20年不動搖的走下去,沒怎麼折騰過。
而在後世盤點錦城這段時間裡犯的錯,最大的便是工業企業一刀切的搬遷,造成了錦城主城區的產業空心化。
想到這裡,他繼續說著,“叔,產城融合、職住平衡才是城市興旺的根本。”
陳嚮明揉了揉鼻翼,閉上了眼睛,“你繼續說。”
雲帝嘿嘿一笑,“產城一體,打破錦城現有的城市圈層界限,不要人為的將新興產業的工業區與城區割裂開來。
比如電子類,本身沒有什麼汙染,沒有遠離城區的必要。完全可以以產促城,以城興產,產城融合。
城市沒有產業支撐,即便再漂亮,也就是“空城”;
產業沒有城市依託,即便再高階,也只能“空轉”。
城市化與產業化要有對應的匹配度,不能一快一慢,脫節分離。”
錦城的初期規劃一直是產城分離。
在世界範圍內,所有的超大城市,都是靠近沿海或者有著水系發達的內河運輸通達大海的,這是海運便利的地利因素。
唯一的例外,就是錦城。
作為一個建立在遠離海岸上千公里、無內河運輸且公路運輸也拉胯的特大城市,錦城沒有任何可以借鑑的經驗,只能自己摸索和探索。
群山環繞的千里平原沃土,盆地的地利讓錦城成為了內陸特大城市,但也給錦城發展產業帶來了最大的不利。
盆地的地形氣候讓汙染無法得到快速的稀釋,反而會加重聚集在盆地的上空。
於是,為了宜居,錦城在90年代便開始進行了產業外遷。
但這就實際造成了主城區的空心化。
而王志綱提出的‘休閒安逸之都’的理念,客觀上催化了這一程序。
回到這個時間點上,卿雲當然要糾正這個偏向。
不是隻有外遷一條路的。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