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雲感受到了姜院長話語中的深意,他的眼神堅定的回應道,
“您放心,我不會讓關心我的人失望的,也不會讓組織失望的。每一步,我都會走得堅實而穩健。”
姜院長點了點頭,臉上露出了一絲微笑,“好,有你這句話,我就放心了。
記住,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不要輕言放棄。
你有著不凡的起點,也有著無限的可能。”
……
2004年1月1日 11時燕京國新辦招待會
新聞釋出會現場,氣氛莊重而熱烈。
來自國內外的媒體記者齊聚一堂,他們的目光都聚焦在主席臺上,等待著神舟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華科院副院長姜冕恆的發言。
姜院長穩步走上講臺,臉上全是自豪和從容。
“女士們、先生們,我榮幸地宣佈,神舟五號飛船在經過了繞地球14圈飛行以後,於今天燕京時間6時23分在塞北中部地區安全著陸,航天員的身體狀況非常好。”
老爺子的聲音堅定而有力,每一個字都充滿了自信和底氣。
隨後,姜院長詳細介紹了飛船返回的過程,包括推進艙的分離、返回艙的再入大氣層、降落傘的開啟,以及著陸緩衝發動機的啟動,每一個細節都展現了華國航天技術的精確和可靠。
“姜院長,您好,我是路透社的記者。請問華國未來在載人航天方面有什麼計劃?”
路透社的問題中規中矩,姜院長的回答也是四平八穩。
“我國的載人航天事業剛剛起步,任重道遠,將按照我國政府早在10年前就確定下來的載人航天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
在實現載人航天飛行之後繼續努力實現以下目標:第一,實現在太空的出艙活動。第二,空間飛行器的交匯對接技術。第三,建立空間實驗室。
透過以上目標的實現,把我國的載人人航天技術推進到一個更高的水平,為開發和人類和平利用太空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姜院長,您好,我是法新社的記者。請問華國是否有建造太空梭的計劃?”
姜院長聞言,心裡冷笑了一聲,而後開口回答著,
“我國沒有建造太空梭的計劃,我們的技術路徑與其他國家不同。
目前華國也沒有達到那個技術高度,我們要解決的是基礎的問題。”
姜冕恆的答覆,讓外國記者們嘴角露出了笑意。
承認差距就好,看來華國人還是有自知之明的,知道自己的實力只能在近地軌道上玩。
“姜院長,您好,我是朝日新聞的記者。請問華國在近年內是否獨立掌握了太空技術?”
國內記者們聞言,後槽牙都要咬碎了。
飛船都回來了,還特麼的都不算獨立掌握?
意思是我們的上天,還是其他人的幫助下才成功的是吧?
眾人將目光投向了講臺上的姜院長。
姜院長推了推鼻樑上的眼鏡,
“我們的空間計劃剛剛起步,空間實驗室的計劃,並不會向和平號或國際空間站這樣的空間實驗室追趕。
我們要解決的都是將來空間應用的最基礎、最根本的幾個問題,這些問題我們應該獨立掌握。
但是在掌握這些技術的時候,我們並不排斥外來的幫助,因為阿美莉卡和熊大比我們有經驗的多,我們很願意向他們學習。”
朝日新聞的記者雖然覺得姜冕恆的這個回答,太模糊太模稜兩可,但也不好說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