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代工廠而言,真正要命的是組裝測試的良品率。
而保證良品的關鍵是質量管理,而且是成本較低的質量管理,這才是以富士康廣達和碩為代表的小島企業的牛逼之處。
題外說一句,雖然大家都說富士康是血汗工廠,工人待遇很一般,但他們的中底層管理中堅,也就是所謂的島幹待遇可是一點都不低,遠超國內代工廠同等級的收入,離職率很低。
因為富士康知道,這批小島管理人才才是他們競爭力的根本。
代工廠的管理難在哪裡?
受‘不可言之偉力’影響,華唯是不敢說的,因為華唯的代工廠也不能說。
從蘋果的研發流程來看,代工廠的工作分成兩個階段。
前期是新產品的試產,也就是NPI(new product introduction),這是是投資花錢的部分。
後期是產品的量產出貨(MP),也是賺錢的部分。
量產的核心是什麼?
控制成本,提高效率,減少不良率。
就這三點。
如果說這部分工作,國內的代工廠靠拼命擠壓基層還有一戰的資本,那麼NPI階段就完全拼工廠的管理能力了。
而對於蘋果或任何一家甲方而言,代工廠只有做NPI才有資格做MP,二者是高度繫結的。
邏輯也很簡單,如果大家都想吃肉不想啃骨頭,蘋果也找不到人願意做NPI了。
NPI之所以難做,主要是為了趕上市。
NPI的生產時間短,勞動強度大,同時因為沒有量產,所有的測試,組裝治具都沒有定型,很多依賴手工和經驗,整個產線的保密要求高,最重要的是生產的種類繁多,需求變化大。
蘋果的產品設計會在NPI階段採用各種不同的技術並行研發,同時設計也便做邊改,很多物料在產線上以不同的方式排列組合試錯。
這就要求工廠一方面要有極強的前瞻計劃性和執行能力,同時又能隨時對生產計劃進行更改最佳化。
想象一下就是在一輛高速行駛的卡車上,邊開邊更換零件,甚至要在某些車輛騰空的間隙把輪子也換了,這樣的試產模式對於沒有經驗的管理層而言簡直就是災難。
代工廠同時還要在試產階段,就要儘量把量產可能出現的問題解決或者定義出來,要清楚的知道自己按現有的良率在進入量產以後能不能賺錢,良率改善的空間在哪裡,有多大,否者一不留神就會虧本。
簡單講,在進入量產之前,代工廠會跟蘋果的運營團隊進行談判。
談什麼?
談良率。
代工廠會根據試產的狀況和未來的改善計劃,定一個可以接受的良率。
比如95%。
這個95%就是富士康在每一臺iphone上能賺到1美金的基礎。
如果實際的良率只做到了94.5%,根據之前所說的400倍槓桿原理,富士康可能就完全不賺錢,如果良率只有94%,那富士康就會賠錢,如果是93%……
不好意思,現實生活中永遠不會出現這種情況的。
如果代工廠發現良率低了一個點,他們會選擇會停線解決問題,停線的損失也往往是天文數字。
錘子的老羅當初就是吃虧在這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