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架構的模式熟悉是熟悉,但梁猛松覺得很是古怪。
他猶豫了片刻,還是開了口,“小卿總……夷積電的模式,是有其特殊背景的。”
他想說,夷積電之所以採用這種模式,完全是歷史背景因素造成的,而並非是一個最佳的選擇。
非常客觀的說,夷積電的成績和基礎,其實是源於小島戰後前期的產業政策,源於當時經建主事者以及海內外華人,基於民族主義推動工業救國的驅動力。
同時,它可以說是一個如假包換的公共部門的投資專案,是公共部門作為主導推動成立的專案公司。
而並非一個自發形成的企業。
準確的說,夷積電是小島工業技術研究院(工研院)電子所的衍生公司。
如同幻想集團之於華科院計算所一般。
但它其實是經小島公共部門推動的半導體長期計劃的第二期計劃。
在它之前,1980年成立的聯華電子是第一期計劃的成果。
承擔計劃的工研院更是早在1973年就成立了。
換言之,順序顛倒過來,在夷積電成立之前,小島公共部門早已於二十多年前即開始規劃推動發展半導體產業的長期計劃,是一項典型的前瞻性產業政策。
只是為了規避僵固的國營事業的規範,而讓正式的官股(小島的,沒法說國有股)佔比低於一半,同時官股對日後經營並未進行太多幹預。
這其實是完全沒有辦法的無奈之舉,在上世紀40年代中葉後,世界上沒有任何後進地區依據自由放任而成功發展了經濟。
少數成功發展的地區如東亞,都是依賴有效的產業政策。
在發展初期,後進地區的投資環境尚待完善,要發展經濟,要從農業社會轉型為工業社會,無法自行轉型,尤其是投資門檻高、風險高的新興產業,難以依賴私人資本來啟動,因此在發展初期政府必須擔負起推動者的角色,必須以產業政策推動工業化。
那麼放在具體的現實中,如何說服天性求穩的科研人員進入到風險極大的新興企業展開職業生涯,這是一個非常傷腦筋的問題。
於是,由公共部門來成立科研所載體,作為科研與實體的連線橋樑,是最佳的方式。
也就是說,夷積電的科研人員,其實在很長的時間內,都是在一個獨立的研究院工作,其勞動關係歸屬於公共部門,薪酬由夷積電來支付。
甚至包括章忠謀自己本人,也是如此。
章忠謀在夷積電的發展中,雖然居功厥偉,但是如他自己所言,他只是一位職業經理人,而非創業的企業家,他並沒有多少的股份。
在梁猛松看來,炎黃集團無需如此,直接在實體公司下面設立研發中心就行了。
不過就在他想要為眼前這個少年解釋其中的曲折時,卻見卿雲擺了擺手,笑眯眯的說著,
“我知道的,梁先生,我也有我自己的考量。”
雲帝笑了笑,卻凝視著梁猛松的眼睛,“雖然你我都很厭惡章忠謀,但我希望,您能成為炎黃集團半導體板塊的章忠謀。”
梁猛松聽罷,眉頭沒有鬆開,反而越皺越緊。
卿雲這句話看似毫不相干,但又彷彿讓他摸到了什麼門道。
但他一時半會兒真反應不過來,只能疑惑的望著眼前的少年,“小卿總……”
雲帝在心裡嘆了口氣。
好吧,之前和王永慶聊天天馬行空聊的太久,思維有點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