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照棠接著扔來的汽水,並不為之生氣:“人家也是商人,要謀利的。”
杜子華罵道:“愛做商人是商人,愛做官是官,哪個身份對他有好處,他就是什麼嘍。”
過渡時期,類似的亂象很多,深究不完。但好在尹照棠都不止雙重身份,在當前的環境如魚得水,正可用魔法打敗魔法。
他來內地的目標很純粹,購買國產第四代光刻機,打造忠和電子的第二條產品線——袖珍卡式收音機。
即索尼製造在79年上市的“隨身聽”,配有耳機的磁帶播放器。以積體電路板技術,把大型的“手提收音機”,縮小到可隨身攜帶的行動式收音機後,再進一步的縮小體型。
產品繼續迭代,之後還有“微型收音機”,“內建收音機”,但兩者都是隱藏部件,作為其它電器的功能件,裝在MP3,CD播放機,手機等產品內。
可以說從收音機開始卷技術,便是正式加入電子行業的藍海,可以從80年代流行的產品,一直做到最尾。
並且以商業訂單量,支援國產半導體行業的發展,投入的資金足夠,甚至可以領先時代。
因為,80年代初期,國產半導體行業的技術,便是世界前二,僅此於美國。
在“一五”計劃期間便立項的電子元件專案,北青兩所頂尖學府同時發力,黃昆,謝希德等國士領銜。
國產第一塊積體電路板,只比美國晚了 7年,和日本相當,甚至比韓國還要早了 10年。
1980年,第四代國產光刻機達到世界主流水平,光刻精度為3微米,並且落地商用。技術上已領先日本,向美國看齊。
後世大名鼎鼎的卡脖子大王“臺積電”,86年才立項,87年才在美國的技術轉移下成立。
在80年代初期,要立足電子行業,並且不甘心做一個組裝商,想自力更生做產品研發。
其實不是去日本,也不是去臺島,韓國找技術,而是應該去國內找技術!至於美國根本不會賣技術給華人,想都別想。
並且80年代是一個視窗期,錯過80年代初,里根訪華後,日本,美國的積體電路板和元器件,將大批湧入市場,衝擊國產半導體行業。
那時“上電十四廠”,“上海電元三廠”等支柱公司,紛紛破產,國內的積體電路板缺少銷量,半導體技術自然漸漸落後,在下一個電子業井噴期中,成為技術收割的物件。
這些“鐮刀式”行業佈局,和向日臺的技術轉移,其實是在中美蜜月期前,美方便策劃好的,國內無非是以開放市場的方式,換取經濟發展。沒有意識到,開放浪潮中倒閉大量行業裡,可能有某些便是未來的增長點。
哪怕意識到也根本幹不過美方,充分說明“落後就要捱打”。
尹照棠在以call機組裝立足電子業後,已花費接近兩年時間,搭建起一個成熟的生產團隊。
裡面有本地工人,臺島工程師,美國工程師,現在製造研發積體電路,進軍收音機行業其實是個非常好的時機。
因為,港島樂壇即將迎來八十年代的爆發期,在粵語流行音樂方面,已誕生許官傑、林姿祥、Beyond,以及偶像派的譚永麟、陳佰強、梅雁芳和張幗榮等。
跟樂壇一起爆發的還有“卡式磁帶”以及“卡式收音機”。跟培養歌手有限的收入相比,磁帶錄製行業的收入更高,卡式收音機制造帶來的收益和前景,則是整條產業鏈最尖端的一個領域。
就如同00年代國語流行音樂爆發,促使CD,mp3,mp4等產業發展,最後優勝者會脫胎為國內手機制造商一樣。
畢竟,一間唱片公司的資源有限,能培養出的巨星很少,加上唱片業競爭者眾多。一張正版磁帶賣二十港幣,大量的盜版卻只有十幾,甚至會貶值到幾塊。可一臺隨身聽至少要五百港元,小型卡式收音機都要三百多,是真正的高新,高技術領域。
以國內光刻機加上日島購買的配件技術,忠和電子要是成長起來,便能保留國內領先的技術火種,讓國內的夢幻開局,一直維持到最後的爆發期。
忠和電子便有望成為“港積電”,帶整動新界百萬人致富絕無問題。
當然,港積電的宏偉藍圖,其實跟國內“電子攻堅”戰略有所衝突,買技術裝備的時候,決不能宣之於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