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儉是三人裡最後一個來到良莊的。
在此之前,他四處流竄逃命,驚魂未定,抵達良莊之後好一陣子才緩過神來,等家眷都被送過來團聚之後才徹底回魂,前後不過四個月,所以對於良莊的瞭解是最淺的。
他也就知道這裡是一個很不錯的農莊,有一個名為一心會的組織在進行管理。
這個組織是袁樹建立起來的,並且在踐行袁樹助農的理念,一個沒有正式名分的民間組織愣是把這個七萬多人居住的大型農莊管理的井井有條政通人和,實在是不容易。
這短短的一段時間裡,張儉並沒有完全走遍良莊的每一個角落,對良莊的瞭解也比較淺顯,但是明顯感覺到生活在良莊的人們比較殷實,頗有種安居樂業的感覺。
一心會治理良莊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就連收稅都是嚴格按照朝廷規矩來的,但是這裡頭沒人捱餓,大家都有餘糧,不像外頭那般的餓殍遍野。
所以一個很尷尬的事實就浮出水面了——
嚴格按照朝廷的規矩收取賦稅,是不會鬧得流民遍地、餓殍遍野的。
這就是那群貪官汙吏在朝廷規矩之外又定下了自己的規矩,方便撈錢,這才把農民們撈的連連破產、妻離子散。
當然,良莊內農民的生活如此殷實,顯然還有其他原因。
比如一心會的會員們會在農忙時期幫助農民耕田種地、指導農業生產技術,還會興修水利、安排耕牛、製作堆肥,竭盡一切能力幫助農民改善生產條件。
他們在政策上並沒有什麼改善,甚至有點蕭規曹隨、無為而治的感覺,所有的一切都沒有特別出格的。
但是在具體辦事策略上,他們又十分積極。
身為讀書人、士子,不會端著自己的身份,而是會脫下儒袍、換上粗布短打,自己下地幫助農民一起耕種。
一心會的會員們和農民之間的關係十分融洽,彼此之間並沒有什麼隔閡,張儉不止一次的看到那些做農活的會員和農民一起坐在田邊談笑風生。
而這種情況在外頭是看不到的。
心學。致良知。
知行合一。
立志、勤學、責善、改過。
以及……
耕戰為良知。
袁樹自己建立的學術體系正在這個農莊內進行實踐,實踐的結果顯然非常的喜人。
只是兩年,就已經可以讓良莊裡的農民初步擺脫如影隨形的飢餓了。
如果這套體系能夠推廣出去,能夠在大漢每一寸國土上都實現,官吏們能夠和這些一心會會員一樣與農民並肩而坐、談笑風生,那麼整個大漢又該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呢?
還會如現在這樣,流民遍地、烽煙四起嗎?
張儉深深的感嘆——袁樹這小子還真不簡單啊。
如果是我的兒子就好了……
不對,年齡相差太大。
孫子比較合適。
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