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孩子未免太過於優秀,搞得他這個老爹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沒有什麼參與感,挫敗感越發強烈。
而今,這孩子終於向他求助了。
求助的內容是需要一批數量不少的質量較好的鐵製農具,最好還能搭配一百頭左右的耕牛。
透過這封信,袁逢總算是知道袁樹最近都在搞些什麼大動作。
他的致良知之學已經進展到了第二階段——行動階段。
他搞出來的具體的行動就是“助農”,表示農為國之本,農業是最重要的事情,而農民生活困苦,生產艱難,這是動搖國本的事情。
一方面為了致良知,一方面也是為了致良知的最高目標——天下為公,他們決定開展助農行動,為農業生產保駕護航。
所以,他們需要數量較大的優質農具和耕牛,以幫助農民解決農具少、耕牛少的困局,以此提高農業產量。
袁逢沉默了一會兒。
雖然說得到孩子的求助是一件讓他這個父親有點參與感的事情,但是不知道怎麼回事,心中的挫敗感更甚呢?
這小子才幾歲?
十一歲生日還沒過,居然開始搞起了這種關注國本的行動?
還為此撬動了五六百人和他一起搞,還從馬融那裡搞來了不少援助,籌集了不少善款,甚至已經對茂陵縣貧苦自耕農展開過一輪援助了。
袁逢本以為學問好、思維敏捷已經是袁樹作為一個神童最神的地方了,可他萬萬沒想到,關乎農業生產這種具體的事項,袁樹居然也能搞起來。
還能搞五六百人一起操作的大動作。
這份行動能力和組織能力,絕非常人所能具備。
他是官員,還是幾十年的老官員,沒人比他更明白搞這些事情具體需要些什麼物質條件,對於主事人來說又需要一些什麼樣的能耐和聲望。
但是……
袁逢忽然眼睛一瞪,想到了些什麼。
那三百多場辯論……
還有馬氏高足的地位……
難道說,那個致良知之學根本不是一時興起,而是圖謀已久嗎?
甚至於這場助農行動,也是他早就準備好要做的事情嗎?
這些事情在正常情況下只靠他一個小孩子根本不可能辦起來,但是一個聲望極大的辯經神童、馬氏高足就不一樣了。
先透過辯經搞名聲,然後和盧植對決獲取馬氏高足身份,接著講學,摻私貨,開始推廣自己的致良知之學,吸引感興趣的人前來聽講,然後吸引為自己的追隨者。
最後才是助農行動。
透過這個行動進一步增強名望、展現自己的能力、人脈和手段,讓眾人信服,最後辦成此事,坐實致良知之學的實用性。
把前後所有的一切都給串聯起來,一切的疑惑似乎都迎刃而解了。
這小子的每一步,都是有計劃有預謀的!
這小子……未免太過於聰慧了吧?
放下了手裡的信件,袁逢沉默了好一會兒,然後又站起身子在房屋內來回踱步,思考了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