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政殿內,趙昕還在想著範祥的事情,北宋名臣吟詩作對,玩政治那都是一等一的,更有甚者文武雙全,但要說到玩經濟,那就屈指可數了。
王安石是變法名臣不錯,但從變法內容來看,涉及到經濟的,很明顯就顯得很稚嫩。
“官家!李參先前擔任陝西轉運使已經有五年之久,且其在任之時,政績斐然,我朝興起軍事行動,各路經略使多借貸商部的錢以佐助軍用,是為隨軍錢,李參代理慶州事務時,清查所借貸的錢八萬貫,並且全部償還,除此外,戍守計程車兵苦於糧食不夠充足,李參便根據百姓缺乏與否,時常讓他們自己估量谷麥的收入,預先借錢給他們,以解燃眉之急,待糧食收穫之後在還錢。聖皇在世,臣認為此等治世能臣不升遷,實在是說不過去啊!”
張方平拜道。
“朕好像聽說李參接替範祥之後,准許鹽商們用糧食來兌換鹽鈔!”
趙昕忽然問道。
龐籍拜道:“回官家!卻有此事!臣以為李參此舉可以為朝廷攢下足夠多的糧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好辦法,只怕是蠢辦法吧!趙昕心下嘲諷道,李參有才華,有政績,趙昕也是知道的,但這並不妨礙他好心辦壞事。
範祥被貶謫之後,李參接替範祥繼續推行解鹽通商,本來李參按照範祥的方法實行就行,但俗語有言,新官上任三把火,李參也想幹出點政績出來。
先前範祥規定必須用現錢來兌換鹽鈔,而李參到任後,可能由於先前缺糧食缺怕了,便允許鹽商們用糧食來兌換鹽鈔,糧食有好壞之分,又得估價,所以最終結果導致虛估之弊滋長,光是這一項的損失就達到百萬貫之多。
宋朝缺銅,是故銅本位,所以大大限制了鹽商們的進貨數量,而改成糧食之後,鹽商們表面是商人,背地裡還是大地主,擁有良田千頃,所以大多數人都拿出足夠多的糧食來兌換鹽鈔,這也就導致鹽鈔的發行量增加,但鹽池的產量卻沒有那麼多,結果就是鹽商們拿著鹽鈔卻沒有辦法兌換到解鹽,資金週轉困難,只能將鹽鈔低價出售別人。
李參的無意之舉,開啟了潘多拉的魔盒,自此之後,鹽鈔的貶值愈演愈烈,整個解鹽市場也越來越混亂,商人是逐利的,一看賺不到錢,自然也就不會再前來批發解鹽,沒人批發,朝廷自然就收不到稅,賺不到錢。
趙昕很想跟朝廷重臣們解釋一下通貨膨脹的問題,但費勁了口舌之後,卻發現聽懂的寥寥無幾,更多的是一頭霧水,聽的雲裡霧裡的。
趙昕見此,心裡頗為無奈,良久方才說道:“傳朕旨意,調李參回京任商部左侍郎,加封範祥為鹽務欽差,繼續推行解鹽通商,除此外,立即暫停糧食換鹽鈔,自今日起,除了田稅之外,大宋任何商稅只收錢,不收實物,若有違令者,嚴懲不貸!”
“臣等領命!”
一眾大臣雖然對這個詔令有點糊塗,但都沒有出言阻止,因為剛才官家的一席話,他們這些混跡朝堂大半輩子的老臣居然聽不懂,食君之祿,忠君之事,然而君之所言竟然聽不懂,一雙老臉哪裡還擱得住啊!
“官家改元宣武,朝廷自然應該鑄造新幣來慶賀!敢問官家該發多少新幣才合適。”
商部左侍郎田況出言道。
“錢幣一事,暫時不急,還需得從長計議!”
趙昕此刻並沒有發行錢幣的打算,因為他的私庫儲備有點少,眼下大宋的財政才剛剛出現結餘,所以他打算等上一兩年或者更長的時間,再來解決大宋貨幣的問題。
......
慈寧宮。
女官鄭秋月在兩名侍女的攙扶下由養心殿來至慈寧宮,向兩宮皇太后請罪。
曹太后於後宮秀女中,挑選了六位容貌出眾的秀女,由女官鄭秋月引領至趙昕的寢宮,結果出乎意料,六位年輕靚麗,含苞待放的妙齡女子,趙昕一個都沒看上,反而看中了年近三十的鄭秋月。
“姐姐一番好意,皇帝竟然不領情,待皇帝下朝後,妹妹替姐姐說說他!”
苗太后怕曹太后因此事和趙昕生出什麼隔閡,便言語中滿是對趙昕的責備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