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朱允熥一錘定音,直接將石碌也列入試點,左右也就二千五百人,這本就是要給石碌地區的,這是提前了一點罷了。
“我代工部,石碌地區,多謝大王的支援!”
聞言,劉授業起身半拜。
“行了,坐下吧,事情還沒結束,剛才只是說了模式,是邏輯是方向,還要討論一下具體,以及表面的東西!”
示意劉授業先行坐下,朱允熥捏了捏鼻,“自打在三亞因解縉開口,產業升級,產業技能,產業工人,本王近來考慮了不少,就方才的基礎,我補充一些!”
參照後世,結合現實。
玩產業的國家,無不針對產業工人群體,建立了一套崗位技術等級制度。
之前工部已設定了對應的,‘匠人’,‘匠師’,‘大匠’等稱號,但這些更多的是榮譽,能反應技術,經驗上的差距,但普及面還是太過狹窄,普惠不到更為廣大多數的產業技術人員。
基於現在的情況,匠人,匠師,大匠這些稱號,更多隻是代表“工”社會地位提升。
更具體的,還是要建立一套健全產業技術崗位晉升體系。
這套晉升體系要清晰,晉升條件要明確,同時要在收入進行自補貼,讓絕大多數的人,能從中收益。
基與這一出發點,那就在沒有比13級技術崗位等級制更好的方案。
不過立足於當前,需做出一些刪減。
朱允熥的方案,是將技術崗位等級分為四階七級。
一階最低,技工級,分三級,初級工,中級工,高階工。
二階為師,技師級,分兩級,二級技師,一級技師。
以上都不做名額限制,只要符合條件,透過考核便可晉升,每一級都對應有技術崗位補貼,用最直接簡單的方式來提前產業工人的社會地位。
三階為註冊級,全國註冊,全國認可,工部備案,晉升方式需通舉薦,到這一層級,直接榮譽加身,享受司局級待遇。
四階為匠級,享憲委級待遇,隨著人數增多可分出兩派,學院派為院士,實踐派為天工。
四階七級中,最關鍵還是一階,二階構成五級體系,因為不出意外,九成九的產業工人九成,一生都會被卡在註冊級以下。
關於這一點,第一時間被解縉所捕捉,“也就是說,前兩級以直接的金錢方式提升社會地位,後兩者以榮譽,參政議政權確定整個群體的社會地位。
那麼問題來了?
新的技術等級,如何套在過去的體系上?
補貼是月補,還是年補,補有補多少?
擁有行政級別之後,補貼是否還有?”
瓊海境內很多規矩都新,但新不代表彼此就好套,對接不好,問題只會更大。
“是啊!”
郭清附和道,“補貼該怎麼補?少了沒意義,多的財政上就算能支援,但是否會影響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