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產於中國,用於中國,為什麼我們要用國外的標準!
這個問題,直至內心!
讓此時在座的幾位省內的中醫泰斗忍不住雙目凝神。
今天這會議,是莫向強組織的,邀請來的都是省內中醫藥領域的翹楚人物。
其中包括了省內幾個全國名老中醫,還有莫玉生、鄭易復、陶訓義、李光明、陶功書,張學海等幾個世家的帶頭人。
還包括了省內比較重點的幾個中藥飲片公司和中醫藥領域的醫藥公司的代表,以及中藥領域的權威專家。
所探討的問題,就是關於中藥臨床用藥標準的問題!
中藥臨床用藥標準,這低問題,已經連續整治了很多年,雖然國內也先後制定了幾次《藥典》來完善,但是因為中藥炮製的標準沒有一個完善而且統一的方案,所以……這個問題,一直爭論不休。
到底該如何使用,到底該如何制定標準,這其中的矛盾,顯然已經凸顯出來了。
陳南這一番話說出來以後,現場陷入了一陣沉默之中。
大家表情不一,而裴羅心念一動,看向了一旁的一位六十多歲的老人。
此時,陶訓義說話了,他微微點頭:
“我支援小陳的觀點!”
“中藥是中醫的基礎,不能盲目跟風,更不能遷就於其他標準,臨床用藥,就應該有臨床的標準。”
“中藥,絕對不能單獨拿出來,拋開中醫去談論這個問題!”
一旁的李光明也在點頭應承,他看了一眼陶功書,隨後說道:“我們附屬醫院和省中醫院年吞吐量很大,加起來一年有一百多億的中藥吞吐量。”
“而我們的中藥主要是面對本土患者,需求量挺大,我們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就是和省中醫院聯合成立了瑞星製藥公司。”
“這家公司,都是我們用傳統的工藝和手法,制定出來的中藥標準。”
李光明很聰明,他沒有說應該怎麼做,而是直接說了,我們目前在怎麼做。
但是……
一旁的裴羅顯然是有些不滿意這個答案。
中藥飲片公司的發展,雖然目標是出口,但是本身用量最多的還是醫院方面。
本來,欣科中藥飲品公司已經開啟了省內的市場,簽約了好幾家醫院,但是......現在陳南這麼一鬧騰,源城市人民醫院這邊已經停了下來,市中醫院那邊則是在觀望。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如果陳南這一次的事情,沒有辦法合理解決,他們顯然是要受到制約的。
李光明說完之後,趙氏家族,也就是趙氏醫藥公司的負責人趙正邦開口了:
“我覺得,可以嘗試單獨建立臨床標準!”
“畢竟,中醫毀於中藥,這不是一個危言聳聽的話題。”
“而且,我說句實話,國內我們中醫藥出口量並不大吧?”
“為什麼還要去迎合人家的標準呢?”
“說白了,就跟小陳說的那樣,中藥產於中國,也是用於中國的老白姓,我們得貼閤中醫的使用標準來制定。”
趙正邦一直以來,都在堅持“古法中藥”,雖然產量不是很大,但是也絕對不小。
每年市場百億級的中藥吞吐量,絕對是晉省中藥領域的行業話事人。
趙家在這一個行業堅持幾十餘年,一直以來都是堅持古法和古法改良,客戶群體十分穩定。
哪怕是同仁堂那邊,都會和他們有合作。
而欣科醫藥公司雖然現在也是幾百億級的市值,但是……口碑卻差了不少。
趙正邦的這一番話,對於現場眾人而言,很有分量,畢竟也是晉省老牌納稅大戶,很有號召力和發言權。
果不其然,伴隨著趙正邦的這一番話說出口,現場議論聲音多了起來。
裴羅這些人自然是不樂意了。
因為如果要按照這個標準來的話,很難產業化,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