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六還囑咐了一下唐易,這到了山州,他準備試試手氣,自己玩一票,買虧買賺讓唐易先別幫忙。
唐易笑著答應了。
不過,司馬六還沒發現好東西,唐易卻看到了。
這是一件瓷器,白瓷,不過工藝顯得不那麼精細,露胎的地方不少,加上有些發黃,給人品相不佳的感覺。
形制也有些怪,上面是一個類似小盤子的東西,中間圓形,圍繞一圈“水槽”。下面有十八根瓷柱頂住“盤子”,中空,底足也是個圓圈,連線瓷柱。底足比“盤子”的直徑略大,大約有十五厘米,整個瓷器高約七八厘米。
這東西乍一看,其實挺像個別具特色的瓷帽子,要是在“水槽”裡放上一根燈芯,又有點兒像一盞瓷制油燈。
唐易把東西拿手上,反覆看了看,儲存得還算不錯,露胎是當年工藝的事兒,毛病主要是稍微有些小磕碰,再就是“水槽”裡有些黑乎乎的痕跡。
“喜歡麼?”攤主是個長臉男子,年紀不大,約莫三十歲。
“挺別緻的,這是個什麼東西?”唐易笑問。
“這可是個老東西,我看像宋代的定窯,至於幹什麼用的,這我剛收上來,還沒和行裡的人切磋呢!”攤主應道。
唐易一聽,放了心。攤主能看出是老東西,但是斷不了代。至於定窯,那更是胡扯,宋代定窯白瓷比較有名,攤主自然想往上靠。這東西露胎了,定窯白瓷的胎和這個完全是兩碼事兒。
司馬六也不認識這東西,但他也能看出當然不是定窯的東西,“別扯了,這就算能到宋,也不知道是什麼不知名的窯口!報價吧!”
攤主笑了笑,也不多說沒用的,“您且這造型,整個文化市場你能找出第二件來?是有點兒露胎,可要想十全十美,那就別玩兒古玩了。”
“行,就衝這造型,我買回去研究下也可以。最低多少出?”唐易介面道。
“您一看就是行家,一萬六,可不能再少了。”
“三千,我拿走。”唐易這次沒囉嗦,直接開始還價,還得還不低。主要是這陪司馬六來,得讓他多“活動活動”。
攤主不鬆口。唐易已經表現得非常大方了,三千一口地加,結果,一直加到一萬二,攤主還不鬆口。
唐易放下瓷器,起來,轉身就走。
就在唐易轉身的時候,攤主喊了一嗓子:“老闆,我這是一萬二來的,您這個弄法兒,讓我怎麼賣啊!”
別小看這一嗓子,都是套路。行裡,有人管這一招叫“打活釦”,因為可進可退,專門針對轉身走人的買家。